确立林彪为新的接班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年后,接班人的人选终于在1967年9月明确了。9月24日,毛泽东谈到召开九大问题时说:接班人当然是林。[20]这是毛泽东的重要表态,它肯定了林彪的一个新“身份”。 11月21日,周恩来等将《中央关于征询对召开“九大”的意见的通报》稿报送毛泽东。《通报》第二页第三段的全文是:“许多同志建议,‘九大’要大力宣传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好学生,是毛主席的接班人,并写入‘九大’的报告和决议中,进一步提高林副主席的崇高威望。”林彪看过这个《通报》,他表示“把第二页第三段全文删去,或者改写得轻淡一些为好。他认为,原文对他的评价太高”[12](P,448)。毛泽东删掉了“‘九大’要大力宣传林副主席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好学生”一句中的“和好学生”四个字,并且在林彪办公室整理的林彪关于《通报》意见的电话记录稿上批示:“删去不好,也不必改写。”以中央的名义确认林彪是毛主席的接班人,并写入“九大”的报告和决议是《通报》最为重要的内容,毛泽东通过此举再次明确了他对林彪接班的态度。 《通报》于27日下发后,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海军党委作出坚决贯彻林彪副主席伟大题词的决定,以林副主席为榜样,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报道。报道说:“林副主席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亲密战友,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接班人。”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发表林彪是“接班人”的报道。(注:1968年2月《人民日报》在关于二炮、总参举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报道中,又分别使用了“林副主席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接班人,林彪副主席对毛主席最热爱、最忠诚、最信仰、最崇拜,对毛泽东思想学得最好,体会最深,用得最活,执行得最坚决、最彻底”和“林副主席是毛主席亲自培养的、我们党久经考验的最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论家,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最优秀的学生,最理想的接班人,是我们最好的副统帅”的提法。) 1968年10月13-31日,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刘少奇专案的审查报告,并讨论了九大的筹备工作。 毛泽东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分别发表讲话,讲话均提到了邓小平。毛泽东在开幕式上指出:邓小平这个人,我总是替他说一点话,就是鉴于他在抗日战争跟解放战争中间都是打了敌人的,又没有查出他的别的历史问题来,什么叛变哪、自首呀,这些问题。他的意思要求保留党籍,不要开除党籍,最好嘛还能够做点工作。一讲到做工作,许多同志都摇头。我说,现在很大的工作也难做,叫他做点室内的整理材料,这样的工作,总是可以嘛。在闭幕会上,毛泽东说:邓小平,大家要开除他,我对这一点还有一点保留。我觉得这个人嘛,总要使他跟刘少奇有点区别,事实上是有些区别的。要开除一个人很容易呀,只要我们举手,那还不开除了。我看还是慎重一点。横直将来你们要开除也可以嘛!哪一天把他开除就行了嘛!我这个人的思想恐怕有点保守,不合你们的口味,替邓小平讲几句好话。 在正式的中央全会上,毛泽东发表有关邓小平的言论以及不同意“大家要开除他”的意见,即使不能说成是在反潮流,至少也可以称之为“独树一帜”了。 1969年4月1-24日,中共九大举行。九大的召开,并不像当时所宣传的那样,是开成了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从政治报告的起草(注:张云生:《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页。“在这个过程中,林彪一直置身于外。直到登上九大讲坛去念这个《政治报告》以前,他对报告稿一次也没看过,自然一个字也没改过。”另见张聂尔:《风云“九·一三”》,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另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人说:‘九大’时,林彪曾在政治报告稿上写了一句话,曰:不掠他人之美。”),到中央政治局的人事安排(注:张云生:《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第219页。“我敢断定,在最后一刻把温玉成的名字从政治局委员候选人名单中拿掉,毛家湾这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林彪以及叶群、黄永胜,以为此举是成功地打击了钓鱼台,但不久后他就发现,他们是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甚至到政治局常委的确定(注:陈伯达著陈小农编注:《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14页。“九大选举常委的事,是周恩来同志告诉我的。他对我说,‘我没有想到你还列入这个名单里。江青放言,如果黄永胜当常委,她也要当。有一位同志因此提出,常委名单可以照旧不动’。毛主席同意了这个建议。”),都曾出现过相当对立的意见,当时斗争的情况,从已经出版的回忆录中可见端倪。 回忆录反映的内容显然只涉及矛盾和斗争的一部分,围绕九大的人事安排,斗争相当复杂。确定召开九大后,毛泽东决定由林彪作政治报告,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承担了报告的起草工作。“在我起草的稿子上,我写过关于‘刘邓路线’的话,毛主席看过,说了一个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打过仗,同刘少奇不一样,报告上不要提他。”(注:陈伯达著陈小农编注:《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他》,第113页。参阅《周恩来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这一重要意见,表示了毛泽东在九大召开前夕对邓小平政治生命的根本态度,但毛泽东的用意甚至连陈伯达也未曾领会。80年代初期,邓小平曾在一次谈话中说:九大时候,毛泽东同志确实也提出,要我当中央委员,进政治局,但是林彪他们不同意。 了解了毛泽东在九大前夕的言行,才能够理解江青在此期间所说“林副主席的名字还是要写上(党章),写上了,可以使别人没有觊觎之心!”[21]一段话的内在含义。江青的话包含了重要的潜台词,即:存在着别人也属于接班人范畴的问题,正是因为“别人”也在接班人的考虑人选之内,他才可能以此为基础对最高权力产生“觊觎之心”,应该将接班人与“潜在”的“别人”区别开来,使“林副主席的名字还是要写上(党章)”,“写上了”,会使全党明确并因此打消“别人”的觊觎之心! 能够产生“觊觎之心”的人是指谁呢?是张春桥吗?肯定不会。是周恩来吗?当然可能。因为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周恩来始终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但以50年代和60年代解决接班人问题的历史分析,周恩来很少在接班人人选的范围之内。而如果对八大解决接班人问题,至“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提出“林彪要是身体不行了,我还是要邓出来。邓至少是常委”的历史轨迹进行分析和判断,邓小平始终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选之一,邓小平如果在九大“进政治局”,无论其资历还是现时“潜在”接班人的身份自然会引人注目。因此,与其说江青这段讲话是在“影射攻击”周恩来,不如说江青的矛头指向邓小平更为恰当。 毛泽东提出邓小平进入政治局的建议,既体现着对接班人个体的明确,又包含有林彪、邓小平共处的安排,反映出他还在坚持“文化大革命”初期就曾确立的林彪、邓小平共处的接班人格局。这一点,江青不能反对,也不敢反对。而邓小平一旦“进政治局”,势必会影响到林彪的政治地位,引起他的某种猜疑。在这样的形势下,江青采取了既不同于毛泽东让邓小平“进政治局”,又不同于“林彪他们不同意”的态度,而是强调突出林彪作为接班人应该写入党章,以此警告“别人”不得产生“觊觎之心”。 对于邓小平,毛毛在她的书中写道:“毛泽东在对其批判打倒的同时,在政治上是有所保留的,在人身上也是保护的。”[19](P,62)所谓在政治上有所保留,应该包括八届十一中全会邓小平担任政治局常委、九大报告不许点邓小平的名字并建议邓小平进政治局等内容。而进行人身保护,显然出于实现政治目的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