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支两军”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对“文化大革命”特殊复杂情况下的“三支两军”工作的评价,要持两点论。应进行客观地分析与估价,把它的本质属性与它的实践活动、效果联系起来,辩证地唯物地看。不应该武断地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更不应将它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本身混为一谈。应该看到“三支两军”,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后果。 人民解放军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1967年开始至1972年6月结束,历时6年之久,先后280余万指战员执行了这项任务。参加“三支两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在全国局势非常混乱的情况下,发扬人民解放军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和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努力维护局势的稳定,制止武斗,恢复较为正常的生产、工作、学习、科研和社会秩序,减少了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在极左思潮泛滥,特别是林彪、江青一伙的疯狂迫害的情况下,保护了一些对党和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老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安全;保护了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机关和设施免遭破坏;积极支援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维护了全国的交通、邮政、金融、财政、武器研制的相对正常的活动。许多同志发扬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了不少好事。从实践来看,如果没有军队的“三支两军”,全国“天下大乱”的局面难以收拾,整个国家将不堪设想。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毛泽东要“三支两军”人员既要支持造反派夺权,又要稳定局势;既要支持左派打倒老干部,又要保护他们出来工作;既要抓革命(大批判、大字报、大游行、整天突出政治搞学习),又要促生产;既要支持左派,又要搞“大联合”,等等,这些非常自相矛盾的理论与实践,其结果必然使“三支两军”功过兼有。广大指战员虽然对“文化大革命”“左”的一套有所觉察和一定程度的抵制,但是,军队历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特别是林彪强调“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所以在“三支两军”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支配。另外,由于参加“三支两军”的指战员思想上缺乏必要的准备,对地方的历史情况不甚了解,加之时间紧、工作新、任务重、摊子大、战线长、斗争复杂、仓促上阵,又缺乏地方工作的经验,特别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一直插手、干扰、破坏“三支两军”工作等等复杂情况,这样在“三支两军”工作中难免产生一些缺点错误,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如:(1)支左即支派,支持一派压制另一派,加剧了群众的对立,也使部分群众与军队之间产生了隔阂。(2)执行了“左”的政策,损害了军政军民关系。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下,伤害了一些干部和群众,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3)有些支左人员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地方干部和科技人员,搞瞎指挥,使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等造成了损失。(4)地方的派性和无政府主义影响到军队,造成军队内部的不团结,削弱和破坏了军队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大量的干部战士参加“三支两军”,使军队的许多必要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部队的军事训练等建设。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7. [2]中国人民解放军通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1962.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七十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561. [4][N].人民日报,1967-06-11. [5][J].红旗,1967,(3)。 [6][N].解放军报,1966-12-21. [7]中共党史资料:第70辑[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14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