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邓野 参加讨论

    如前所述,中共对于马歇尔迅速制止战争的估计是很高的,4月18日马歇尔返渝当日,刘少奇即指示重庆中共代表团:哈尔滨苏军于24日才能撤退完毕,我军可于其撤退当日或次日进占,“马歇尔来后东北可能迅速停战,望推迟时间至少到二十五日以后签字停战,才于我有利。”(注:《刘少奇年谱》下卷,37页。)担心过早停战不能进占哈尔滨,足见对马歇尔能量估计之高。根据这个估计,中共在四平战局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迭令坚持。
        4月18日,李富春、黄克诚致电延安,电称:“新一军已到距四平七八里之地点,连日飞机助战,四平已难保持。”20日,毛复电李、黄:“望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十天之后可能好转。”(注:《毛泽东年谱》下卷,72页。)周恩来估计调停“可能逼近于解决”后,毛于26日电令南满军区程世才、萧华,要求“死守本溪”,“停战时机已不在远”。同日,毛又电令林彪、彭真:“马歇尔已提出停战方案,有停战之可能。望加强四平守备兵力……争取时间。”(注:《毛泽东年谱》下卷,73页。)
        然而这一回中共低估了蒋介石,蒋并未“非随着美国意旨走”。4月24日王世杰见蒋,转告马歇尔不能以武力解决中共的意见,“并谓目前东北问题仍当向和平方面努力,蒋先生亦以为然。但对中共要求东北方面无条件停战之议,认为不能接受。”(注:《王世杰日记》,1946年4月24日。)拒绝中共无条件停战方案,等于拒绝了马歇尔立即发布停战令的方案。
        与马歇尔同样居于调停地位的是民盟。民盟最初的方案是:中共退出长春,国民党军也不进长春,由无党派人士莫德惠主持接收长春。梁潄溟说:“中共军攻占长春,当时张表老就表示不满意,所以提出要中共军撤出长春的方案。”梁又说:“中共拿下长春,我和张表方都不表同情。”(注: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潄溟全集》6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909、910、912页。)张澜为民盟主席,梁为秘书长,张、梁的意见基本代表了民盟的意见。
        此次代表民盟出面斡旋的主要是张君劢和罗隆基,张、罗后来又提出一个5点方案,张嘉璈日记4月28日载:“今日马歇尔将军复约君劢家兄及罗隆基谈话。彼二人建议设一三人委员会,前往东北实地考察,并提出下列数点:1.从速停止冲突,2.国共两军撤离至距离若干公里,3.恢复交通,4.恢复各市之中央政权,5.改组东北政治机构。马听后,深以为然。”该方案不涉及长春归属而主张从速停战,这与中共及马歇尔的方案事实上是一致的,故亦不能被蒋接受。
        在调停不得结果的情况下,马歇尔采取了一项出乎预料的行动,即退出调停。4月29日,马歇尔向周恩来提出口头声明:“现在提出这个声明,即表示我实际上已经不经手调解这件事情。我看不出我再进行调解,能有什么更多的成就”。马歇尔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他说:“我认为,我退出调解地位,可以对双方施加压力,使它们在各自的立场上作出让步。”(注:《马歇尔使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1年,121、123页。)
        4月30日,周恩来就近日重庆谈判情况报告延安:蒋于4月28日回重庆,“马当日自十七时与蒋谈至夜半,不得结果。如我所料,蒋非接收长春不能停战不谈其他。蒋自认为除长春外其他各点可留待停战后谈,惟长春中共不让出即武力接收”。“蒋仍在说中苏条约是他负责签的,不能不让政府派兵接收。”周报告了马歇尔退出调停的决定,周说:“马情绪不高,数月来第一次看到他这样颓丧。”最后,周建议:“请东北以最大之力守住四平、公主岭……以保长春,而促停战成功。”(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281、282页。)
        此时正是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之际,4月30日,马歇尔离渝赴宁,徐永昌为其送行,“在机场中谈约半小时,渠谓长春问题如不能解决,即将退避不问云云。”也就是将退出调停的决定通知了国民党代表。徐永昌随后立即去见蒋,“蒋先生仍述共党如不退出长春交国军接防,则一切问题皆可不谈。”(注:《徐永昌日记》,1946年4月30日。)
        马歇尔的调停所以不得结果,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四平的战局尚不明朗,从而决定了谈判态势也不明朗,反过来,谈判愈是不明朗,便愈是要求战局明朗起来,这样,延安对四平的督导,逐渐完全被谈判走势所左右,四平守军的行动,完全根据谈判进程而决定。
        5月1日,毛泽东电令林彪:“东北战争中外瞩目。蒋介石已拒绝马歇尔、民盟和我党三方同意之停战方案,坚持要打到长春。因此我们必须在四平本溪两处坚持奋战,将两处顽军打得精疲力竭……那时,便可能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注:《毛泽东军事文集》3卷,195页。)这种将前线作战直接从属于谈判的要求,事实上必然导致置前线于不顾。
        就军力而论,中共本来并不具有与对方精锐之师决战的实力,中共所以敢于坚持决战之策,很大程度上是判断马歇尔能够迅速制止战争,而当马歇尔未能做到这一点时,四平守军必然陷入苦战,终于,出现了林彪所担心的、既不能守城又不能歼敌的被迫作战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