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邓野 参加讨论

    此时也是苏军对中共甚至表示不惜以武力驱散之际,中共对于国、苏之间的合作究竟可到何种程度,一时间也难以把握,张嘉璈的出现使中共摸到了苏军的底,即苏军不会无保留地按中苏条约与国民党合作,事情很明白:如果国、苏全力合作,张便不会找董,张找董恰恰说明东北问题不能撇开中共。
        张嘉璈此举后来最为引起争议的是,他于无意之中,将国共之间讳莫如深的东北问题的谈判一事提了出来,由于张具有东北行营二号人物的身份,中共遂将这次本来是私下性质的约见,演绎为政府方面有意谈判,故迅速做出反应。12月1日,周恩来由延安致电董必武,判断:“苏方在东北的态度已甚为明显,目前所取步骤,既便严拒美军入满,又便我方谈判和发展,故张公权找董老商谈是必然结果。”判断张“必然”找董,也就是判断国民党“必然”与中共谈判,周恩来指示:“我方宜就此种时机,再开谈判之门……望复张公权并告王、邵,长春沈阳驻兵二万,以一万经北宁路开入沈阳,可以商量”,“代表五人及随员准备六、七号赴渝,望告邵于五号派大飞机来。”(注:中央统战部等编《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33页。王、邵即王世杰、邵力子。该电为周恩来起草,见《周恩来年谱》。)可见中共对于这个“时机”是相当重视的。12月5日,周恩来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表示:“我认为东北问题是可以谈的,而且也有局部解决的可能”(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7页。)。
        然而张嘉璈此举并非政府行为,张自己也未料到中共会如此重视,因此,当中共急切地等候飞机赴渝谈判之际,张却离渝而去,12月2日张飞赴北平,4日率东北行营重返长春。此事的由来中共方面始终未弄清楚,以至周恩来后来在与马歇尔的会谈中多次提及(注:1946年4月22日,周恩来对马歇尔说:“政府东北经济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张嘉璈曾来访中共代表董必武先生,表示政府要商谈长春路的接收问题。董当即表示愿见政府接收沈阳,并愿商谈此事,不幸,次日张即离渝去东北”(《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259页)。)。
        张嘉璈重返长春后,5日在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谈话中,告以在渝曾与董必武接洽一事。6日,董必武致电张,表示:“中央派遣沈阳队伍,拟经北宁路开去,已得延安复电,可以商量。”张随即复电董,请董“再电延安,即日通告锦州奉天线队伍移撤日期,以便电告中央”。至此,张嘉璈以为大功告成,这才于当日致电蒋,报告事情经过,表示:“职向不愿于政治有所论列,只以体念钧座关怀东北日夜焦思,故不惮出位之嫌,尚祈鉴宥。”(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七编(一),567页。)
        东北问题是一个涉及三方面的问题,一般说,当国、苏之间不能做双边解决之际,就为中共介入谈判提供了契机,然而这一回蒋介石没有按一般的游戏规则就此与中共谈判,12月8日,蒋复电张,断然制止道:“在东北,尤其对苏方切不可再提董必武与共党有关事宜。”(注: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册,586页。)此事就此停止,国共在东北问题上仍不谈判,后来的政协会议也未涉及东北问题。
        张嘉璈是一位资深的银行家,从无办理国共交涉的经验,他偶然的一次“不惮出位”,在国共之间惹出了一连串是非,然而因他此次孟浪之举,把东北问题的谈判一事提了出来,从而使国共本来都不甚明朗的立场态度,骤然间明朗起来。
        自联合政府提出以来,中共具有了相当的地位,迫使国民党在一系列较之东北问题远为重要的问题上举行了谈判,甚至可以在政协会议上就政府改组、军队整编等等问题达成协议,只有东北问题是个例外,在苏军开始撤退之前,这是惟一被蒋介石断然拒绝谈判的问题。
        蒋介石为什么惟独在东北问题上坚拒谈判呢?问题仍然出自东北那个特殊的三角关系。中苏条约是国、苏之间的一项双边外交协议,外交问题使国民党具有了接收东北的惟一合法地位,而国共谈判一旦举行,等于承认东北问题也具有内政性质的一面,据此,中共也可以取得一席合法地位,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中共一旦取得合法地位,苏军便可以从中苏条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合法地向国共两军交防。因此,为制止这个连锁反应,蒋介石必然要堵住问题的源头,蒋所以制止张嘉璈的活动,坚拒与中共谈判,就是要制止外交问题转移为内政问题。坚持外交问题,也就是坚持国民党的惟一合法地位,从而将苏军套牢于中苏条约,以期从苏军的交防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综上所述,东北问题因国民党拒绝经济合作,从而与苏军构成了第一个僵局;又因拒绝谈判,从而与中共构成了第二个僵局。然而更为棘手的是,两个僵局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共判断,国民党为两个僵局的解决设定了一个先后程序,首先解决外交问题,在从苏军那里取得优势地位之后,回过头来再与中共谈判,解决内政问题。
        1946年3月5日,刘少奇致电东北局,判断:“因为苏联要求在东北的经济合作,美蒋尚不答应此种合作,并在全国煽动反苏运动,苏军亦推迟撤兵,故东北外交问题一时还难于解决……因此,东北的内政问题,我们与国民党在东北的妥协,暂时亦将不能解决。只有在东北外交问题解决以后,我们与国民党的妥协才会有可能。”刘判断蒋的意图是:“想在外交上利用苏联将东北更多城市移交给蒋接收,以便将来在国共谈判中有更多的法律依据来压迫我方让步。”(注:《刘少奇年谱》下卷,24页。)上述判断是准确的。
        马歇尔使华后其调处活动颇见成效,但由于东北为苏军的势力范围,马歇尔不便插手东北,为此,中共一度设想由“苏联出来作东北之马歇尔”,但被苏方拒绝,因为苏联作为中苏条约的缔约方,是很难调处的。
        这样,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东北问题不仅形成了两个互为牵制的僵局,而且处于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在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中,局面必然失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