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长春与中国政治 四平战役是根据事态的逐步发展,尤其是根据政治要求的逐步强化,而渐次演化为决战的。大体上讲,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初战阶段,此时苏军仍滞留长春,战役意图是控制四平以取得对长春的控制权;4月中旬至5月22日为决战阶段,在中共进占长春的背景下,战役性质演化为决定两党地位的决战。 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因患肾结核,于2月中旬赴北平治疗。4月上旬,在熊式辉指挥下,国民党军对四平和本溪发起南北两线进攻,结果,南线的五十二军第二十五师在本溪被击溃,北线的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在昌图被击溃,南北两线均遭重挫。4月16日,熊式辉致电蒋,对中共战斗力做如下评估:“共军前在昌图附近与我新一军对抗时,火力与我相较,并无逊色,又在本溪湖附近与我二十师(按:应为二十五师)对抗时,夜间照明弹甚多,是其装备已较前为优。”(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七编(二),345页。) 上述两仗的胜利对中共是很大的鼓舞,4月14日,毛泽东致电彭真等:本溪的胜利,“必能引起于我有利之变化”(注:《毛泽东军事文集》3卷,167页注③。)。同日,刘少奇致电在军调部工作的饶潄石等:我军在本溪、四平已获大胜……顽方兵力不够,困难增加,决无力在最近打到长、哈……如美国不助蒋介石在东北大打,蒋的态度可能软下来(注:《刘少奇年谱》下卷,35页。)。 以上即四平战役初战阶段主要两仗。 夺取四平,意味着长春已成为中共的囊中之物,从3月18日夺取四平到4月18日夺取长春,在整整一个月内,中共几位决策者就是否夺取长春反复磋商,林彪在东北掌握军事,周恩来在重庆掌握谈判,毛泽东在延安掌握全局,三人、三地、从三个角度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决策方式。 进占长春将使中共取得有力的谈判地位,同时也将构成严重的军事态势,两者能否统一?此即全部考虑的核心。具体而论,4月中旬将发生两件事:第一,苏军将于4月14日撤离长春,长春问题已无拖延余地;第二,马歇尔将于4月18日返华,国共将在其主持下进行新一轮谈判;这两件事即中共决策的基点。 4月11日,林彪致电延安并东北局,就和战大局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作战方针提出自己的意见,林说:根据目前东北形势及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迅速实现东北和平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亦不能消灭敌人的结果。故我意目前方针,应脱离被迫作战,取主动进攻。对难夺取与巩固之城市,不必过分勉强去争取。建议我军以便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作为当前行动的基本方针,停止对长春之攻击,将一切攻击长春兵力的极大部分迅速向四平前进,求得我四平作战兵力之集中(注:《毛泽东军事文集》3卷,164页注②。)。 林电的要点是,认为固守四平的可能性不大,故主张不打长春,只要不打长春,四平作战便是主动的,可守可撤。林电所涉及的那些军事原则,其实就是毛泽东自己一贯倡导的,问题是林电是从怎样有利于作战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从怎样有利于谈判提出问题的,因此未被完全接受。 4月12日,毛泽东复电东北局并林彪,一方面表示:“同意林真子电,以集中力量歼灭敌人为主,不以固守城市为主”,另一方面又表示:“长春如有可靠之内应及在力量对比上有把握则占领之,否则放弃占领计划,但以一部力量占领飞机场,阻敌空运,以利谈判。”(注:《毛泽东军事文集》3卷,163页。)显然,毛的考虑有两点,从军事原则上讲,同意不固守城市,而从“以利谈判”考虑,并未完全放弃进占长春的打算,问题在于,一旦拿下长春,便必然导致守城,因此毛的两点考虑并未真正统一起来。 4月11日,周恩来致电延安,就长春问题提出意见,周说:陈诚“忽改口赞成先停战维持现状,然后谈整军及政治。我估计部队可能由于四平街打不过去,十五日前不能到长春,始赞成先停战以保长、哈现态势”。“但为防止中间派主张维持现状,停止冲突,请中央速令东北在两三日内抢先开兵入长”。周说:蒋“如受些打击被阻四平街,或进入长春已受打击,还可能与我谈判。”“如东北冲突能停,和平有望,则关内问题有法解决,否则很难孤立解决。”(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240、241页。) 周电中的15日,指苏军于14日撤离后,国民党军因受阻于四平,不可能于15日抢先进入长春,故陈诚提出维持现状,即国共都不入长。如前所述,东北行营于1945年12月重返长春后,对长春、哈尔滨等地已做行政接收,国民党在名义上已据有长春等地,因此维持现状对中共不利。周电提议抢先入长的另一原因是,民盟于4月10日提出一个调停方案,要求中共退出长春路,“使中央军可以顺利到长春”,“在中央军接收长春以后,双方再进行政治谈判。”(注:民盟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155页。)该方案中共肯定不能接受,但如民盟也提出维持现状,中共便难以正面拒绝,故周建议抢先入长。周是从怎样有利于谈判提出问题的,并把东北问题与关内一揽子谈判联系起来。周认为蒋不遭打击不会同意谈判,此言甚是,但东北的军力能否支撑起如此分量的谈判需求,似乎不是周考虑的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