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问题(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南文化》 陈淳 参加讨论

五小结
    我国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理论探讨,既有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的先天不足,也有对理论的 作用和当代研究现状缺乏了解的后天失调。目前理论探讨和研究材料之间的脱节,使理 论和具体研究个案之间无法建立起积极的反馈互动关系并持续推动研究水平的提高。理 论探讨的不足,也使我们难以跳出国学的圈子,从世界性的视野来探讨、推动我们的工 作,同时又以不断更新的认识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研究成果。
    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契机的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在进入21世纪时,面临一个何去何从 的问题。作为这项研究灵魂的现代科学理论建设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如果不能发挥 理论在研究中的向导作用,我们就无法提出新的观点来寻找新的证据,从新的问题来增 进新的认识,这一探索也难以改变目前史料层层转抄、考古材料堆砌、阐释上众说纷纭 的现状。
    张光直曾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提出过建设性的意见。他强调了将中国社会史放在社会 科学总体框架中去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我们需要做的三件事:深入研究中国的史料 ,尽量了解世界史,深刻了解各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有了这三个条件我们才能看出, 哪些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能适用于中国,哪些理论需要借中国的史实加以修正,以及从中 国史实中可以得出哪些新的社会科学理论[51]。其中中国史实和世界史的概念,应当包 括考古学的最新成果。张光直提出“21世纪是社会科学的中国世纪”的预言,应当成为 我们努力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的文明和国家起源探索必须走向世界,全面 了解国际学术界的成就,并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李卫、解冰:《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重大<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中国文物报 》2000年11月12日。
    [2][18]Marcus,J and Feinman,GM,1994.Introduction.In:Archaic States,eds.Fein man,GM and Marcus,J.New Mexico: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3~13.
    [3]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汉译本序),《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中 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4][44]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 98年。
    [5]Hoover,KR,1976.The Elements of Social Scientific Thinking.New York:St.Ma rtin's press.
    [6]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7]Spencer,H.1967.The Evolution of Society.Carneiro,R.ed.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8][30]Weber,M.1947.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ByA.M.Henderson and Talcott Parson;ed.Glencoe,III.:Free Press.
    [9]Childe,VG.1948.Man Make Himself.Watts & Co.London.
    [10]Childe,VG.1950.The Urban Revolution.Town Panning Review 21:3~17.
    [11]Steward,JH.1968.Cultural Ecology.I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 ocial Sciences.Ed.DL Still,337~344.
    [12]Wittfogel,K.1957.Oriental Despoti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3]Carneiro,RL.1970.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Science,169:733~7 38.
    [14]Harner,MJ.1970.Population pressure and the social evolution.Southwester 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26:67~86.
    [15]Dumod,DE.1972.Population growth.And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In:Populat ion Growth.Ed.Spooner,B.Pennsyvania:The Me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 gy,286~3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