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普鲁士皇家第一次(即德国第二次)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缘起、行程和收获(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敦煌研究》 勒寇克 参加讨论

一些犍陀罗艺术的原型也有发现。例如在斯瓦特(Swāt)山谷的峭壁上刻有一个小狮子,一群小而精细的人物,或是刻在木板上,或是画在上面,其具体情态,请参阅格伦威德尔教授的著作《印度佛教艺术》图版62中的左下角。
    此外还有许多别的小木雕,从中很容易看出印度艺术的影响,手、小头像及其他部分,都雕刻得非常精美,此不再一一枚举。
    还有一些个别的铜像,其中有一些也非常精美,而其他一些,则相对来讲较为粗糙。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透明的玻璃似的碎片,比如破瓶子、珍珠以及一些颜色各异的珠子。一些陶罐的碎片堆在一起,有些纯粹来自中原,有些则来历不明,非常粗糙。在一些制作非常精致的容器碎片上,还有美丽的装饰图案。我们所发现的一些陶器碎片上,就有这样的装饰。
    我们在胜金口、木头沟和吐峪沟对古城以及其他寺庙遗址废墟的挖掘证明,它们明显带有印度和波斯的因素。对于其体现出的印度影响,我们必须从犍陀罗或者克什米尔去寻找,但是也许我们现在对这一困难的问题进行这样的讨论还为时尚早。
    至于波斯影响,则明显体现在那些方形建筑物几乎都被半圆形或椭圆形的拱形屋顶建筑所包围,(注:格伦威德尔《印度佛教艺术》,图版72、141。)这类建筑在这些废址中是非常流行的。
    那些特殊的古建筑与法儿思的费拉什阿巴德(Ferāsh-Abad in Fārs)所见非常相似。这一点在皮诺特(Perrot)和奇瞥兹(Chipiez)的著作《波斯艺术史(History of Art in Persia)》一书第168-169页上的图版81、82中就有反映。在那儿我们发现了同样特点的拱形门廊、方形广场、穹窿形的屋顶以及用同样的方法把平面为方形的建筑在顶上用穹窿形的顶子罩起来,而在四个不能覆盖的角上也用同样的办法用拱顶罩起来。这种建筑模式直到今天在维吾尔人和波斯人中依然保留。
    这些在废墟中大量存在的筒形穹窿顶建筑,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形状上并不是矩形,而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并且也并非垂直于地面,而是向地面稍有些倾斜。这些建筑物大多既精美又牢固,虽然建造这些建筑物的材料无非是些土坯(但很规整),但这些建筑矗立在狂风暴雨以及偶尔光临此地的地震中,依然能保存至今。这些建筑物的起源我们还是应该从西亚以及古代波斯中去追寻。在这一地区以后形成的国家中,在很多方面都有它们古代文化的影子。在皮诺特和奇瞥兹先生的《迦勒底和亚述王国艺术史(History of Art in Chaldea and Assyria)》这本著作的第1卷第92幅插图中,描述了在胡剌沙(Khorsābād)地区有一个排水渠,我们今天所建造的那些拱顶的排水渠,虽然在功能上同那个排水渠并不是完全一样,但在形状和样式上却惊人地相似,都呈圆形或半圆形。
    这种拱顶建筑,据我所知仅有一处,是一个颇为壮观的佛教寺院遗址的门廊,位于托克齐(Tōghuchi,三堡)南部的拉卜楚哈(Lapchuq,四堡)附近通往哈密的大道旁。
    古代的建筑师在修造这些建筑时已经运用了柱子,在"K"遗址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木制的柱基,上面雕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其风格同前面所提及的摩尼教风格非常相似。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尚未完全加工好的柱基。但是柱子已无存,稍大一些的木头都找不到,因为木料奇缺,当地居民都从这些废墟中来寻找。
    我们就这样一直在亦都护城进行挖掘,直到2月底。这时,常常劳而无获,于是我们遂前往天山脚下拉和卓以北的胜金口、木头沟和七泉湖(Chiqqan)。(注:关于这一地区的地图见于美国地理学家埃尔斯沃恩·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著作《亚洲的脉搏》(Pulse of Asia),伦敦,1907年,第297页。七泉湖位于木头沟河和胜金口河冲刷而形成的一个三角地带上。)
    狭窄而令人生畏的胜金口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古代寺庙、石窟和佛塔遗址,我们在所有的废墟中都进行了发掘,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大部分是用婆罗谜文(Brhāmi)、回鹘文书写的,也有一些汉语佛教经卷,在其中一个佛塔遗址中,还发现了一页保存完好的摩尼教经文。此外,还获得了一批壁画和泥塑头像。但从总体讲,在这些废墟中的发掘收获说不上丰富,因有雪融化后渗入废墟而使遗物不易保存下来。在七泉湖,我们比较幸运,抢救出了一大批珍贵的壁画,显现出吐峪沟最古寺庙中所见的古代印度风格。以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焉耆附近的硕尔楚克(Shōrchuq)在古代也曾处于这一影响之下。这种风格我们在吐鲁番也有发现,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地区的所有绿洲中,这种影响是中古时期的共同特征。而最古老的,则是纯正或一定程度上纯正的犍陀罗艺术风格。在七泉湖几乎没有发现什么文献写本,这里地面潮湿,即使有写本,也早已破坏殆尽了。在胜金口的北端有一个较低的山口,木头沟河通过陡峭的山谷,从这流出。在山谷陡峭的山崖上有条小路,通往木头沟小村。在河流的拐弯处,有一台地,上面有一处古老的佛教寺窟遗址,当地人称作伯兹克里克(Bkzkklik,意为"有壁画装饰的地方")。它是由大量凿刻在松软石壁上的石窟,以及一些过去用土坯建造的寺庙组成,寺庙遗址多处于台地的中部及北部。我们在三个庙中作了发掘,但仅有一个保存较好。在该庙神殿中,填满了沙子和黄土,墙上的壁画也正因为有沙土的保护才得以幸存,这些积沙通常有一米半厚。(注:在格伦威德尔教授的《印度佛教艺术》图版128中,列举有一幅某个寺庙的平面图,那个寺庙同我们在这所描述其壁画的这个寺庙非常相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