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普鲁士皇家第一次(即德国第二次)新疆吐鲁番考察队的缘起、行程和收获(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敦煌研究》 勒寇克 参加讨论

将所发现的各种古代写本一一进行叙述将会占用太多的篇幅,我将把这些文献及前面所提到的旗幡、绢画、钱币以及其他小的文物总列出来。大量的文献写本将根据它们各自所运用的书写语言分门别类来加以概括。
    他们包括:
    (1)用目前还无法释读的文字书写的古文献写本,如前所述。
    (2)用中亚婆罗谜文书写的文献,这种语言曾被定义为印度-斯基泰语(Indo-Scythians)(注:缪勒《中亚出土的未知名语言研究》,载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7年第53号。西额和西额林《吐火罗语:一种印度-斯基泰语言》,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8年第39号。)或吐火罗语(Tokharian)的书面形式。
    (3)用摩尼文、中古或新波斯语书写的文献,后者是非常罕见的(亦都护城、胜金口和吐峪沟)。
    (4)用摩尼文和原始回鹘文书写的粟特文献(这是由缪勒教授定名的,吐峪沟、交河故城、亦都护城),以及一种叙利亚景教文字(Nestorian Syriac)的变体书写的文献,后者属基督教经典残片。(注:沙宙《新疆发现的文献残片》,载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5年第67号。)
    (5)一些用同5世纪萨珊王朝钱币上一样的字母书写的小书(葡萄沟)。
    (6)一些用叙利亚文书写的基督教经典,葡萄沟出土。还有一些发现于亦都护城,在吐峪沟也发现有少量这样的残片。
    (7)大量用中亚婆罗谜文、其他印度文字及梵文书写的文献写本。(注:西额《新疆胜金口发现的梵语语法残片》,载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7年第25号;《新疆出土的梵语语法残片》,载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8年第8号。)
    (8)各地都有汉文文献发现,在亦都护城、吐峪沟、胜金口发现有藏文文献。既有手写俗体,也有标准体。
    (9)西夏文雕版印刷品残片在亦都护城和吐峪沟也有发现,但为数甚少。
    (10)在亦都护城、吐峪沟发现的突厥卢尼文文献。它们的内容主要是佛教与摩尼教的。在摩尼教文献中,除了突厥语(回鹘语)之外,我们还发现有原始回鹘文或粟特文、回鹘文、藏文和婆罗谜文字母。这方面的文献收集品是最丰富的。内容几乎全与宗教有关,如摩尼教(注:勒寇克《亦都护城出土的摩尼教回鹘语残片》,载于《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刊》,1908年第19号。)、佛教、基督教(注:缪勒《回鹘语文献》,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论集》,柏林,1908年。)。数量较少,相对不甚重要的一些才是关于买卖、租佃等的契约,都很随便地书写在普通的纸张上,而那些宗教文献则非常认真工整地书写于质地较好的纸上。这些丰富的材料,对于由汤姆森(Vilhelm Thomsen)、马夸特(Marquart)和邦格(Bang)等所开创的古代中亚研究来说,有着巨大的价值。
    (11)有四件用蒙古文(14世纪)书写的文献出土于亦都护城"K"遗址的墙外,还有一件是从当地农民手中购得的,据说出自胜金口的一处废墟。
    收集品的发现,使我们觉得这些文献的成书并非出于同一方式。文献外形有四种形式,有卷轴装,有蝴蝶装,还有印度式的贝叶装,以及与西方的线装书相似的包背装,表面用皮子或厚纸片做封面。书写用具是芦苇或细木棍,很像今天摩洛哥人使用的那种笔。墨水池也甚似于今天西亚穆斯林所使用的那种。中原式的毛笔也使用,同中原一样也有一个小的石砚用来汲墨与蘸笔。
    现在再让我扼要介绍所经过的地方。在我们到达吐峪沟之后,我们参观了吐鲁番北边葡萄沟附近的水盘(Shui pang)遗址,我认为这是一个基督教遗址,从这里发现的古代文献都属于基督教的。用回鹘文书写的文献残片上,有一行希腊文,这篇文献曾经由维拉莫维兹·莫楞多夫(U.von Wilamovitz-Moellendorf)释读并断代为9世纪的作品。
    之后我们对地处鲁克沁南部沙漠中的阿萨故城(sa-Shahri)寺庙遗址进行了尝试性的发掘,随后,我们便启程前往哈密,但在哈密附近,我们收获甚微。
    当我刚刚做完对哈密东北阿拉塔母(ra-tam)的部分发掘之时,就接到一消息,格伦威德尔教授很快将会到达喀什,我们在以前就曾有过约定,要在喀什相会。于是我只好放弃了前往甘肃敦煌进行考察的计划,立即起身经过吐鲁番、库车、阿克苏(Aqsū)、巴楚(Msralbashi)前往喀什,24天后我们到达了那里。
    我们的这次远征属于在格伦威德尔教授领导之下的第二次皇家普鲁士考察活动,我对这次考察的报告就介绍到这里。
    那时,我们听到了从印度马德拉斯(Madras)传来的令人悲痛的消息,皮斯开尔教授在当年10月26日因耳炎在当地去世。这不仅使我们以后的两次中亚考察活动失去了一位最无私和热心的支持者,而且也失去了一位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且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绩而受人尊敬的同事。也是一位基督教徒,心中充满仁爱,就像佛教中如来(Tathāgata)一样,但愿他对印度充满热爱的灵魂得以安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