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史学思想之输入中国,及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在中国的勃兴,颇得日本思想界、学术界之助。私见以为,欲明了中国新史学思想的来源,有两人的著作不可不细加考究。一为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注:日文本有《史学通论》与《史学原论》两名,中译本除沿用这两种书名外,又有译为《新史学》者,各种版本内容基本相同。),一为梁启超的《新史学》等专论。梁氏著述备受中外学界关注,阐释论评数不胜数。而浮田氏的《史学通论》,在日本学界很少有人专门论及[1],在中国学界也只有寥寥几位学者提及[2],专门论述则付之阙如。然而,梁氏撰《新史学》等专论,实以浮田氏《史学通论》为最主要的参考书。由此看来,不仅对浮田氏的《史学通论》有认真研究的必要,就是对梁氏的《新史学》等专论,也需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关于浮田和民及其《史学通论》的译介 在日本近代史上,浮田和民(1859-1946)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出生于熊本县,早年就读于熊本洋学校,1879年卒业于同志社神学校。1892年至1894年留学美国,学习史学与政治学。归国后历任同志社教授、东京专门学校讲师、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从1900年起,在早稻田大学任教授及图书馆馆长等职,历时40余年。 日本学术界常将浮田和民视为一流政论家,因为他曾担任过在日本舆论界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太阳杂志》的主编,大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学说,并留下《政治原论》、《新道德论》等著作。虽然也有学者称他为历史学家,但不是因为他著有《史学通论》,而是因为他著有《西洋上古史》、《西洋中世史》与《希腊史》。无论是《国史大辞典》、《日本历史大辞典》、《大人名事典》、《日本著作者辞典》、《日本著者名总目录》、《新订日本重要人物辞典》等工具书,还是《日本的历史家》(永原庆二、鹿野政直编)、《日本的修史与史学》(坂本太郎著)等重要著作,都不曾提及浮田氏的《史学通论》。在日本史学史上,曾留学德国并在1903年著作《史学研究法》的坪井九马三,被视为日本近代史学之父,而留学美国、早于《史学研究法》而著《史学通论》的浮田和民,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这令人颇感蹊跷。 杨鸿烈在其所著《史学通论》中,曾列举日本学者所著关于西方近代史学理论的著作20部,其中包括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并于其后注明时间为“明治三十年(光绪二十三年)”[3],也就是1897年。杨氏此说,不知何所依据,但他所注明的应该是著作时间,出版时间则要晚些。下面是收藏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图书馆的浮田和民《史学通论》日文本情况: 浮田和民《史学原(通)论》日文本情况 书名著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页数 《史学原论》浮田和民讲述东京东京专门学校1901年3月156页 《史学原论》浮田和民述不详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142页 《史学通论》浮田和民讲述不详不详19(××)161页 《史学通论》实际上是浮田和民在东京专门学校及早稻田大学授课时的讲义,所以日文本均不用“著”,而是用“述”或“讲述”。1903年1月发行的《湖北学生界》“广告”栏,在介绍杨毓麟(笃生)所译浮田氏《史学通论》时,称:“是书为早稻田大学讲义。”同月出版的李浩生所译《史学通论》的版权页上,也注明:“讲述者日本浮田和民,译者中国李浩生。”[4] 浮田和民在早稻田大学讲授《史学通论》之时,正值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之际,其《史学通论》自然受到了吸收新思想如饥似渴的一些中国学者和留日学生的注意,在1903年先后出现了5种中译本,从而形成近代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罕见的一幕。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学界对浮田氏《史学通论》的重视,而浮田氏此作也藉中国学界的译介、宣传而流传开来。 浮田和民《史学通论》的5种中译本,今已不易看到。以下是5种中译本的基本情况。 除以上5种中译本外,俞旦初在《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一文中,提到还有一种“东新社同人”译本,见于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游学译编》第1期所载译书预告,但我遍查该杂志,并未看到,姑存疑。杨毓麟译本首次见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903年1月13日)出版的《游学译编》第3期所载译书发行广告,俞先生误为第4期。另外,《湖北学生界》光绪二十九年正月(1903年2月)第1期所载新书广告中,也有杨译本的介绍,内容与《游学译编》出书广告相同。李浩生译本除了杭州合众译书局的单行本外,尚有该书局刊行的与刘崇杰译本的合刊本,但刊行时间不明,其中刘译本封面有“闽学会丛书之一”字样。在1903年2月12日发行的《西力东侵史》(林长民译)和1903年9月30日发行的《印度史》(程树德译)的封底广告中,均有刘译《史学原论》简介,内容完全相同。二书均由闽学会发行,与刘译《史学原论》同为闽学会丛书。 上述各种译本均为中国学生在留学日本期间翻译,然后在日本或国内印刷、发行,在当时的条件下,发行量不可能很大。因此,现在要找全这些译本已经很难了。在5种译本中,俞先生见过侯、李、罗三种,我则觅得刘、李、罗三种,结构与内容大体相同。侯士绾译本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但现在已是有目无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