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灭共委员会(又称黄城事务所),本来是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二课的外围组织,这时也将其性能予以提高,受到日本华北宪兵司令部的大力支援,扩大了调查研究范围。随着黄城事务所机能的扩大,事实上已经成为华北方面军的军内机关,归方面军参谋部领导。(注:《战史丛书(18)·北支の治安战(1)》,第501-502页。) 秘密刊物《剿共指南》月刊1941年6月15日创刊。 该刊主要发给反共第一线的部队和政工人员。由各部队本部、特务机关、宪兵队、国策公司掌握。编印这种刊物的目的,是"为了剿灭中共,首先应正确了解敌方各项工作,为我制订剿共树策做出贡献"。(注:《战史丛书(18)·北支の治安战(1)》,第502页。)在《剿共指南》中,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概况"、"晋察冀边区政府组织概况"、"第十八集团军管下各军区概况"条件。此外,还载有在中原会战后对共军战斗力的观察、对国共关系的观察、对中共减轻民众负担政策的调查报告、对农村共产党组织的侦察要领等等。其中,"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概况"一篇,材料截止日期为1941年8月。 《剿共指南》编辑人员附有如下说明:"关于组织方面的保密工作,共方做得十分严密,特别是党组织较其它组织的保密程度更高。因此,要材料完全可靠,殊属困难。"(注:《战史丛书(18)·北支の治安战(1)》,第503页。)从看到的华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系统概要而论,所列大部分资料,尚称准确,也有若干出入或"不详"。不过,对中共情况能了解到这种程度,在敌军而言是空前的。正如敌华北方面军当局自称:"由于共方严格而巧妙的保管,使我在收集情报方面终于未能掌握其真相。以共军'百团大战'为契机,方面军上下、全力以赴采取措施,始逐渐取得一些成果"。(注:《战史丛书(18)·北支の治安战(1)》,第501页。)这段话证实,《剿共指南》中的一部分资料,比之过去华北方面军编印的《战时月报资料》等情报材料的质量的确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敌华北方面军的军事情报部门中,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共党、政、军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1941年12月,设立了对中共调查班。 对共调查班总部设在北平的东四北大街六条胡同甲63号,又称"六条公馆"。该调查班是由"黄城事务所"和"牛尾机关"两个情报机关为基础组成的,隶属于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第二课。"六条公馆"初时只有对共调查班,随后增设了对共宣传班,再后来,把这两个班改组为调查室、情报室、宣传室、资料室、庶务室等五个室。(注:逄复主编:《侵华日军间谍特务活动纪实》,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02页;《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35-36页。) "六条公馆"的机关长由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的山崎重三郎大佐兼任,副职为田森正少佐。"六条公馆"总部拥有成员七八十人,后又逐渐增加了陆军中野学校毕业生、宪兵、各兵团的情报军官以及某些学识经验丰富的人。开始时不用中国人作职员,但有华籍翻译数名。以后,陆续增加华籍特工数十名。 "六条公馆"在北平有数处秘密接头地点。一处为东四北大街五条胡同内铁匠营3号, 另一处为景山东街锅山贞亲(日共变节分子)的公馆。(注:逄复主编:《侵华日军间谍特务活动纪实》,第102-103页;《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35-36页。)除总部外,"六条公馆"在济南、太原、石门(石家庄)设派出支部,配属于驻在当地的日军兵团。支部成员为5至10名,必要时, 由总部派人增援。(注:《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35-36页。) "六条公馆"的主要业务为五项:"(一)调查敌方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缴获的文件;(二)研究治安对策,并作出有关献策;(三)综合、评价送来的情报;(四)对当地驻军,进行有关中共势力情况的教育;(五)编辑发行《剿共指南》等资料。"(注:《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35-36页。)"六条公馆"每月还编辑出版一种《对共调查月报》,分送日本中央间谍情报机关和侵华日军所属各兵团以及特务机关。(注:《侵华日军间谍特务活动纪实》。第103页。) 此外,"六条公馆"下面,尚设有一支称为"京北剿共游击支队"的华籍武装特务队,队长单德贵,原为八路军冀东地区第十三团团长,被俘后变节投敌。(注:逄复前引书。 《侵华日军间谍特务活动纪实》,第103-104页。) 百团大战后,华北日军"全力以赴"采取的反共情报活动中还包括破译中共密码的努力。笔者曾指出,直到百团大战结束之前,日本军方尚不能破译中共和八路军的任何电报密码。(注:丁则勤:《百团大战前华北日军对中共力量的认识和对策》,《抗日战争研究》1997 年第3期。)直到1942年2月中旬至3月,才开始破译成功一部分。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特种情报班以秋富胜次朗中佐为班长,负责监听和破译中共密码工作。经过夜以继日的不断努力,"自3月(1942年)以来, 对以冀中军区司令部为中心的电报密码破译成功,虽然是断断续续的,但已能掌握了该司令部的动静"。(注:《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157页。)通过破译电报密码和窃听电话等途径,日军侦悉冀中地区八路军"各军司令部变动无常,在同一地点,从不连住三天"。(注:《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157页。)八路军各部队是否确实在日军作战地区以内,是日本华北方面军最为关切的情况。可是,尽管侦悉了这些动态,对冀中八路军的动静仍然"并不明确"。原因在于,1942年"4月26日,因中共方面开始实行电波管制, 并且变更了密码,此后就以谍报人员的报告为主,而对特种情报已不能寄以过多的期望了"。(注:《战史丛书(50)·北支の治安战(2)》,第1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