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以礼为固”到“兵以诈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黄朴民 参加讨论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诡诈奇谲为特色的战争指导现象,在春秋前中期的一些战例中即已露出端倪。例如郑卫制北之战中,郑军正合奇胜打败燕师,就既是迂回作战,也是兵分奇正而用的先例。又如周郑繻葛之战中,郑庄公善察敌情,集中优势兵力攻敌虚弱之处,赢得作战胜利。再如晋借道灭虢吞虞之战,晋以“借道”为名,行攻伐之实,一石二鸟,兼并对手。另外像郑抗北戎之役中的设伏诱敌,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军的后发制人,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军晦日用兵,出其不意,先敌列阵,夺取主动等等,都无不充满了作战指导上的诡诈特色。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与大量“军礼”笼罩下的军事行动相比,这类战争指导在当时并不占据主导的地位。
    到了春秋晚期,欺敌误敌、示形动敌、避实击虚的诡诈作战遂进入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南方地区吴、楚、越诸国之间的几场大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一)公元前570年,楚令尹子重遣邓廖率组甲三百、被练三千进攻吴国。吴军利用楚师轻敌疏忽的弱点,进行截击,大破楚师,擒获邓廖,并乘胜进击,夺取驾(楚地)。
    (二)公元前560年吴楚庸浦之战中,楚军诱使吴师深入预先设伏地区,突发伏兵,大破之。
    (三)公元前548年吴楚舒鸠之战,楚军运用诱敌推进,尔后进行内外夹击的战法,战胜吴军。
    (四)公元前525年,吴楚长岸之战爆发。吴军初战失利,吴王乘船“余皇”落入楚军之手。吴公子光为夺回“余皇”,先派人潜伏在“余皇”附近,夜间派人袭击楚军并高呼“余皇”,潜伏者轮番呼应,造成楚军大乱,吴军乘势发动全面进攻,大败楚军,夺回“余皇”。
    (五)公元前508年,楚囊瓦率军伐吴,进至豫章(今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淮南、江北一带)。吴军伪示怯战之意,故意将大量船只集中于豫章南部江面上,示以守势;而同时暗将主力潜伏于巢(楚邑,今安徽桐械、安庆一带)地附近。囊瓦中计,误以为吴军尽在江上,对陆上方向松懈戒备。吴军乘机从侧背突袭楚师,大破之,并乘胜攻占巢城,俘楚大夫公子繁。
    (六)公元前482年,吴越姑苏之战进入最后阶段,是役中,越王勾践同样是采用战略突袭的手段,乘隙蹈虚,一举攻克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的。
    其他诸如吴楚鸡父之战、吴越槜李之战、吴越笠泽之战等等,亦多运用设伏诱敌、突然袭击、避实击虚、奇正相生、攻其不备的诡诈奇谲的战争指导。在这里已很难看到过去中原争战中所经常遵循的“成列而鼓”的做法,也不曾见到像鄢陵之战中郤至遇敌君必下、“免胄而趋风”这类现象,更不曾听到类似于宋襄公那样的“宏论”。而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亦由此而得到历史的验证。
    这种战争指导观念的变革,不仅仅反映在当时的战争实践上,而且也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建树方面。这方面孙子、伍子胥、范蠢等人的有关战争指导的论述,可以说是主要的代表。《孙子兵法》注重于探讨作战指导,并指出,“兵者,诡道也”,这是对以往战争注重申明“军礼”做法的变革。在战争目的方面,《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伐大国”,战胜强立,这是对以往“诛讨不义”、“会天子正刑”的否定。在战争善后上,《孙子兵法》主张拔“其城”,隳“其国”,这是与以往“又能舍服”、“正复厥职”的对立。在作战方式上,以往“军旅以舒为主”、“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情况所截然不同的是,《孙子兵法》一再强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在后勤保障及执行战场纪律方面,《周礼》、《司马法》等主张“入罪人之国”,“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而到了《孙子》那里,则是宣扬“因粮于敌”,主张“掠于饶野”、“掠乡分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均反映了春秋后期的战争指导思想,较春秋前期有许多显著的变革、发展和差异。南宋郑友贤有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注:《十家注孙子遗说井序》。)就是对这种差异性的高度概括。
    其他像伍子胥、范蠡等人的战争指导观念也和孙子基本相一致。伍子胥提出高明卓越的“疲楚误楚”策略方针,主张“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注:《左传·昭公三十年》。),就是“变诈之兵”勃兴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范蠡主张“随时而行,是谓守时”,提倡“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注:《国语·越语下》。),其后发制人,把握战机,及时出击的思想,同样属于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战争指导观念。它们来源于春秋晚期变化了的战争实践活动,同时进而更好地指导着新形势条件下的战争,从而使春秋晚期的军事活动呈现出充满生机的新面貌。
    三、车步作战战术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车战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步兵的重新崛起阶段。与这一作战方式演进的历史趋势相一致,当时的战术也不断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主要表现为车战战术的发展、军阵的进步和独立步兵灵活战法的推广。
    1.车战战术的发展
    车战是春秋时期作战样式的主流,在前中期尤其如此,它作为典型的阵地作战,特别适合于当时争霸战争的中心地带--中原地区的地理环境。从《左传》等典籍所反映的史实来看,一场车战一般经历四个过程:(一)次,或称军、舍,即敌对两军,先扎营驻军,准备约期会战。即《孙子兵法·军争篇》所说的“合军聚众,交和而舍”。(二)致,或称致师。即以单车或少量部队对敌进行挑战。(三)阵,即列阵。即所谓“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四)战,即两军展开决战,以定胜负。交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先敌发动进攻,迫击敌阵;二是固守阵形待敌来攻,长勺之战中鲁军的作战指导即如此;三是双方同时发起攻击。通常来说,当时的车战时间持续并不长,几个时辰,最多一天就见分晓。只有极个别情况是当天未决胜负,夜间暂行休战,以等待次日再战。
    但这仅仅是车战的一种方式,实际上车战战术在春秋时期是有相当的进步的。
    首先,车战阵形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不但表现为交战双方已较普遍地采用了三军阵、五军阵,而且也表现为军阵内部车、步兵力配置,战术协同,武器装备配置,实施机动等方面日益合理化。这保证了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使车战战法进入了新的更高层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