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顾颉刚和“古史辨”拾遗(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罗义俊 参加讨论

四大平台·大胸襟
    顾颉刚先生主持的古史辨运动,在20世纪百年史学中,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学术现 象。其令人瞩目处,由集中记录这个学术现象的《古史辨》7大集透显出:它是由一位 与现实持距(注: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序》,引自顾颉刚著、顾潮选编《蕲弛斋小 品》,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的“在野学者”(注:王守真《缓远旅行记》 ,《禹贡》第6卷第5期,录入《顾颉刚年谱》1936年9月条,第259页。)所主持的,它 营造了一个开放、民主、平等、自由、以学术为体为本位的大平台。我想,对此,任何 有过泛政治化学术挫伤和灾难经验的嗜学者,都会朗然照见和深切感受得到的。
    检阅《古史辨》汇编的350篇文章,不难发现,其实并不是清一色的辨伪疑古一花独放 ,而有各种观点的自由表述,平等交流。其首出观念,若借用第6册冯友兰序所分而方 便说,有疑古的,有释古的;也有信古的,如王国维、张荫麟即信尧、舜、禹为实有之 历史人物,柳诒徵反对将古史共信之史籍一概抹杀,缪风林信《殷本纪》者;还有介于 疑、信之间如钱宾四,(注:参见拙著《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上海《史林》199 3年第4期。又,前揭陈其泰等编《古史辨学说评论讨论集》。)以及谨慎于疑、信之间 如王志刚。若究其背后之文化价值观,则有反传统的,也有传统的。非但具体如九州、 老子年代问题,直具体到了一个“帝”字,也是各抒己见,歧同交映;对顾先生的“层 累”说,亦更有针锋相对,肯否交辉。凡所讨论,百无禁忌,无一事不可争,亦无一说 苟同。而且,说事说理,文辞章法,都有个人风格,多采多姿,自然成趣。所以,7集9 大册煌煌洋洋,全无独断专横之官腔、僵硬一律之死样,只是百舸争流,如先秦诸子百 家争鸣之重见。350篇文章原散刊全国各地刊物,展现了20世纪20、30年代的学术风貌 。赖《古史辨》的缩微,使后人得以重睹这场学术争鸣旧颜。
    境由心造。用CCTV11频道屏幕词叫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古史辨》所 展现的歧见纷呈、交相辉映的古史讨论大平台,是20世纪20、30年代“在野学者”的共 业,却也是源于“代表在野学者地位之资格”的领军人物顾颉刚平恕观物、容纳歧见的 大胸襟。在与顾先生持异的歧见中,有具体学术观点相左的,更有直接针对的;直接针 对的,有从“科学之理”批评其史学方法,也有直说其说不能成立的,还有用词严厉如 以“信口疑古”、“凿空附会”批判的,顾先生俱不排抑,一概容纳入编,甚至还有主 动或约或催来的。至于象钱宾四“不啻与颉刚争议”的《刘向歆父子年谱》,顾先生诚 邀刊发后,还把钱先生从苏州中学举荐进燕京、北大,今已传为史坛佳话。顾先生视学 术批评为推动求知的力量,真诚欢迎和感谢一切批评,他说:“我又非常感谢刘楚贤( 掞藜),胡堇人,柳翼谋(诒徵)诸先生,他们肯尽情地驳诘我,逼得我愈进愈 深,……我永远要求得到的幸运,就是常有人出来把我痛驳,使得我常感到自己的学力 不足而勉力寻求智识。”(注:《古史辨》一《自序》,第3页。)对照有些学者,一受 批评,或只是遭遇歧见,即永存芥蒂,伺机反唇相讥,下石报复;亦有拒谏将昔日师友 情谊一笔勾销,怎不令人肃然起敬。顾先生容纳歧见之度量如此宽大,我敢说,不仅罕 见于百年史坛,即在2000多年中国学术史中亦显其光采。
    还应指出,顾先生这个广纳歧见的大胸襟,有其虚怀若谷自谦之德和恢弘平正之器识 的内涵,他虽创新说,却不高自标置,更不唯我科学,挟借20世纪不可抵御的“科学化 ”大潮,强加于人。他一再说自己“编辑《古史辨》的动机,并不是想把它当作自己的 著作,乃是要把它做成中华民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分的‘史料汇编’”(注:《古史辨》 三《自序》,第1页。);“《古史辨》中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没有结论的,我希望大家知 道《古史辨》只是一部材料书,是收集一时代人们的见解的,它不是一部著作。它只是 整箱的原料而不是工厂里的制造品。”(注:《古史辨》三《自序》,第3页。)试看今 日有的锐进学者,盲瞽陆沉而不自知,只是仗着有了一些什么经历,就自以为天下深刻 莫予属也,就可以明白顾先生这个恂恂自谦之德在学界是何等地弥足珍贵。他绝无教主 心态,去做什么“青年导师”,说:“我写出许多古史论文,原为科学工作,并不在求 青年拥护;……我绝不像廖平、康有为那样,自居于教主而收罗一班信徒,盼望他们作 我的应声虫。”(注:《古史辨》三《自序》,第28页。)顾先生真是“但开风气不为师 。”他真实地视学术为公器,非一家派之私有。《古史辨》第4册,他委托罗根泽编, 印行以后,许多人诧异:为什么顾颉刚不自编。为解人疑惑,顾先生说:“我觉得这种 态度未免胸怀不广;学问非私产,何必私有呢?”(注:《古史辨》三《自序》,第1页 。)
    唯其如此,他在己,“舍主奴之见,屏家学之风”,心思平正;故在学问上,“不肯 加入任何一家派”(注:《古史辨》一《自序》,第32页。),“对待一切学问的绝无成 见”(注:《古史辨》一《自序》,第81页。);待人,一以平等心,只有是非的辨别, 没有偶像的崇拜,也没有高低、好坏、雅俗的歧视,“不会用了势利的眼光去看不占势 力的人物”,“保持客观的态度,用平等的眼光去观察种种不同的派别”(注:王伯祥 《读<经今古文学>和<古史辨>》,《古史辨》二,第360页。)。难怪他的好友王伯祥称 他是“一个万物齐观的史学家”。他发动古史辨论的用心,也就在要营造一个开放、民 主、平等、自由且又健康、正常、活泼的学术新风,推动学术自由的发展。他说:“我 实在想改变学术界的不动思想和‘暖暖姝姝于一先生之说’的旧习惯,另造成一个讨论 学术的风气,造成学者们容受商榷的度量,更造成学者们自己感到烦闷求解决的欲望。 我希望大家都能用了他自己的智慧对于一切问题发表意见,同时又真能接受他人的切磋 。”在讨论切磋中,“用了自己的理智作审择的工夫而定出一个真是非也。”
    亦唯其如此,顾先生编《古史辨》,容纳歧见的局量才如此宽广博大,无论高下肯否 ,甚或痛驳,像阿弥陀佛的大布袋一样,无不纳入其中。
    “古史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束缚、无家派门墙的学术大平台。用纯粹知 性的眼光看,顾先生以其大境界,大胸襟营造的这个大平台,无疑为20世纪中国新史学 提供了一种学术讨论典型而垂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