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钱贵谷贱百物贵”、“钱贱谷贵百物贱”的传统观点被“银钱数量攀比上升、银钱俱贱、粮食百物俱贵”的现实所取代,说明以粮食为中介自产自销的简单商品交换, 已经在某些地区、某种程度上由商人在各级市场网络中操作的商品流通所取代;粮食不再具有通货的性质,在商品流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只有作为法定货币的白银与铜钱 。 3.形成了两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三层(全国性、区域性、农村集市性)市场和全国性的市场网络。 由此可见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商品流通。金陵绸缎销售“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降,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 豫章、两浙、七闽,趋淮泗、道汝洛;(注:[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七,《食货 志》。)松江棉布销售有冀北、陇东西、海关内外“挟资千亿”的巨商“券驴市马,日 夜奔驰,驱车冻河,泛舸长江”;(注:《清朝经世文编》卷二八,钦善:《松问》。)绵竹竹纸销售遍本省“五道百五十余县”,并“云、贵、陕、甘、湖广”(注:[民国] 《绵竹县志》卷九,《实业志》。)等。商品粮也加入了远程运销的行列。吴承明先生曾归纳了9条主要的商品粮运销商路,他认为,清代长途运销的粮食占商品粮食总数的2 1.6%。 由此可见全国性商业交通网的发达。清代凡能用于商业交通的内河水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据估计,清代内河航程达5万公里,海运航程达1万公里。以北京为中心, 勾连全国商业交通网,形成了6条主要水陆联运线。西南、西北、塞北、东北等许多过去不通舟车的地方都密布着商人的足迹。 由此可见中心价格的形成。清代主要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如乾隆时常年粮价,江苏地区平价米谷每石1.1-1.2两、中价1.5-1.6两、贵价2两以上;湖广地区米每石1.4- 2两;江西地区米每仓石1.5-2.3两;山西地区(平阳、汾州、蒲州、太原、潞安、泽州 等府)米麦每石1.5-2两;山东地区(兖州、泰安)粟米每仓石1.4-1.8两;甘肃地区上 色(粟米小麦豌豆)每石2两,下色(青稞大豆)每石1.2两等。(注:参见《清高宗实录》卷九一七;卷二八六;卷二一四;卷十;卷二百九十;卷三九二。)各地间隔成百上千 里,粮价却相差不多,除了官府以平粜等手段进行的政策调节外,主要是市场调节的作用--“谷贱则商籴至,则其价必增”,“谷贵则商贩至,则其价必减”。 于是,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在上述前提下,形成了粗略自然分工的全国化经济。从物价问题出发应该感受到的上述两点,均反映了清代经济中的积极走向与新的活力 ;反映了“增长”与“发展”不是对立的因素,而是紧密相连、对立统一的因素,“增长”中存在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边际效益递减”与“资源配置劣化” 社会经济前进还是衰退,最终取决于人口与资源配置的优劣。不少人接受或敬畏于如下说法: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性表明其边际效益率大致相等,一方面因不 能从再配置中得到好处而没有重新配置资源的动力;一方面因劳动边际产品降为零,再增加劳动投入不再增产而边际效益递减。这应该是中国史研究中的又一个认识误区。 “边际效益”是从经济学引进中国史研究的一个概念。一些人津津乐道或人云亦云这一昭示“理论色彩”的时髦词汇、以之阐释和论证18、19世纪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衰落 时,甚至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 “边际”学说早在1862年~1873年由三位经济学界新人:英国杰文斯、奥地利门格尔、法国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于20世纪逐渐发展成为“边际主义”。“边际效用”、“边 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报酬”、“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等”所谓“边际”概念,以及由此而发生的“边际分析”,也即成为经济学中 最为常见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边际”学说和“边际”分析方法被陆续活用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近数十年的中国史研究领域 。 那末,什么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呢? 所谓“边际”,即是边缘。在一个连续增加的量中,最后新增加的量就是“边际”量 。边际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主观价值论,亦即所谓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们认为,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比如吃饺子,吃30个为最大食量。如果第35个饺子是他吃掉的最后一个,作为边际 量的第35个饺子给他带来的感觉,则是自第30个饺子以后愉悦程度递减的感觉。这便是“边际效益递减”。这是消费领域。在生产领域,在财力与物力资源固定不变的前提下 ,连续增加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新的效益,在初始阶段不断上升,但是当达到一定值之后,效益不但不会上升,反而呈现递减的规律。 以“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阐释18、19世纪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从人口爆长、人力资源投入过剩出发,貌似有理,实际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资源(在传统社会以土地为主)视为资本,把人口视为劳动,那末,判断人力资源(劳动)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增加还是减少,有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其他生产 要素不变。“边际效益递减”,是在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投入结构保持不变情况下,增加劳动投入达到一定界限时才会发生的现象。然而,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包括18 、19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没有这样的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