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文化的大部分内容是因借鉴而形成的。观察历史上民族间文化互相影响和交融的情形使我们得以解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纯粹性的观念。例如在唐代,韩愈把儒家道统视为是从三皇五帝、孔孟一直传到他那里的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准则,到了朱熹手中,儒家的道统已糅合了佛道观念,成为在宇宙论上面貌一新的新理学。 只要社会不是完全孤立的,文化交流就不可避免。然而,外来文化的引入,同本土主流文化的整合,并不是立刻就能完成的,这就是文化杂陈和缺乏纯粹性的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化混和着多种外来文化。各地区的文化由于内部各种文化因素的对话以及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交流而处在不断的变动中,新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产生。全球化把与全球性生产相联系的普遍的文化特征散布在地球各个区域。 倡导“非寡”、“非同”,追求多元和谐的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中国古典文化中一度出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是对关于不同文化或文明间存在不可调和性,并必然导致冲突的理论的反驳。中国古代的文化实践表明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接触交流是互动的,它会改变双方。在今天,这种观念下的文化交流融合能够避免“中心-边陲”的陷阱,也脱离了西方中心论所架构的西方--非西方的比照。[15](P316-339) 【参考文献】 [1]Nestor Garcia Canclini,trans,by Christopher L.Chiappari and Silvia L.Lopez,Hybrid Cultures,Strategies for Entering and Leaving Modernity[M].Minneapolisi: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2]刘禹锡。送周鲁儒序[Z]. [3]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黄新亚。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三秦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安德鲁·芬伯格著,陆俊等译。可选择的现代性(Andrew Feenberg,Alternative Modernity)[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张岂之编。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董群。融合的佛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8]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张岱年,方克立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Kenneth K·S·Che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1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 [12]Georgettw Wang,“Globalization and Hybridization in Cultural Production:A Tale of Two Films”[A].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论文集[C].香港:香港浸会大学,2004. [13]何锡蓉。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Lee C.C.“Media Business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Era:From a'Connectivity'Perspective”[J].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75:1:36,2003. [15]M.M.Kraidy,“Hybridity in Cultural Globalization”[J].Communication Theory,1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