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西占区“再教育”初探(2)
二 1945年5月8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封来自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的罗伯特·伯利的来信, 题为“再教育德国”。伯利指出: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已成为无可避免的责任。他 提出了三个建议,首先是要教育德国人接受政治责任,其次是要使德国人回到他们的传 统中去,其三是教育德国人要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特别是斯拉夫人,尊重拥有自己文化 和传统的捷克人和波兰人。⑩ 在盟国对德国实施的“再教育”过程中,无疑,教育是最重要的“再教育”的手段, 但是,“再教育”绝非仅局限于教育领域。教育下一代固然对德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但对那些经过和成长在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来说,则更需“再教育”和重新塑造。因此 ,“再教育”实际上涵盖了整个文教体系。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改革纳粹德国的教育体 制、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校访问、开设图书馆和新闻中心、控制出版业和新闻媒体的宣传 以及电影的发行放映等措施,大力宣传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培植民主的观念。 从占领之初到1955年德国完全恢复主权为止,盟国对德国的“再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 1.从占领之初到1947年6月管委会54号指令的颁布,这是盟国对德国的文教体制全面控 制的时期。 盟国对教育领域的目标体现在波茨坦决议中,签约国保证:“对德国的教育必须实行 监督,以彻底消除纳粹和军国主义的理论,并使民主思想的发展成为可能”。鉴于教育 体制受纳粹主义的毒害最深,盟国首先对教育领域进行了非纳粹化,暂时关闭了所有教 育机构和学校,对教育领域实行彻底的管理和控制,对原有教师进行清洗。英占区有11 567名教师被逮捕、解雇或不予聘用。在审查期间有14530人失业,法国清洗了75%的教 师,(11)美占区则解雇了2/3的教师(12)。 与此同时,盟国也开始重建德国的教育。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从事该项工作十分困 难。首先是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校舍不是在战争中被摧毁,就是在战后被征用了,教 学仪器和设备奇缺;其次是人力资源匮乏,在经过了最初的非纳粹化后,幸存下来可以 留任的教师,不是在纳粹强迫加入教师联盟之前就已退休的遗老,就是未经多少专门训 练的年轻教辅人员。当美占区1945年10月1日小学复学时,110万小学生仅有12849名教 师,大约一个教师要教导87个学生。1946年5月1日中学复学,402所中学169143名学生 仅有5349名教师,短缺2584名教师。(13)在英占区,每班学生的平均人数也达到70个。 (14)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合适的教材,纳粹时期的教科书无不充斥着种族主义 、生存空间论和军国主义的论调,(15)而魏玛时期的教科书也多不适用。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盟国为恢复学校的正常运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按照管委 会的指示,1945年10月1日西占区的小学开始复课,到1946年夏季中学也如期开课,部 分高等学校也于1945/1946年冬季恢复了教学。到1945年底,英占区已有11250所小学开 学,学生人数达250万,到1946年9月,达到310万。美占区1945年有5821所小学,后增 加到9756所。到1947年,法占区入学儿童也已达90万。(16)在培养教师方面,英、美仿 照魏玛时期普鲁士邦教育学院的形式,而法国则依照法国的师范学院模式建立起了16所 学校,训练了一批既有学术能力、同时又对民主持积极态度的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 英占区设立了负责编印教材的德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并于1945年12月开始工作,法占区 则引进瑞士、卢森堡以及法国的教材,美占区设立“教科书和课程中心”来研究和编辑 出版教材。到1947年,法国为本占区的90万儿童印发了630万册课本,英国则为350万儿 童印制了1250万份教材,而美占区为300万儿童印发了300万份教材。(17) 在这一阶段里,美、英在教育事业中只注重了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并未提到要进行 结构改革;只是集中力量为恢复学校的教育创造外部条件,而不是试图实行新型学校。 1946年,它们先后将教育权移交给了州政府,而各州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是按照魏玛共 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改革倾向来重建的。相对而言,法国更注重教育的作用,强调灌输法 国文化的影响。它们最先在德国的教育中采用了全新的教材。继巴登的弗赖堡大学和符 腾堡的蒂宾根大学后,法国人又在美因茨重新开办了一所长期关闭的全新的大学,该学 校集中了一流的教学人员。在开学仪式上,法占区教育局领导人雷蒙·施密特兰提醒全 体教职员和学生;自由是大学生活的基础,自由不仅要植根于人的意识当中,而且还要 在人们的观点中起到效果,并自由地表达出来。(18)美因茨大学成为德国大学的一个样 板。法国军政府也对这一切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鼓励建立一些青年组织以取代纳粹青 年组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