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倒幕过程 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是变革幕藩体制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充满着复杂斗争的曲折历史过程。幕府旧势力施尽浑身解数,垂死挣扎;革新势力内部鱼龙混杂,矛盾错综;各种形式的斗争(外交的与内政的、全国的与各藩的、政治的与日常的等)交互影响,政局瞬息万变。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革命派在实践中逐渐明确了斗争目标,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斗争手段,完成了从尊王攘夷派到倒幕派的转变。 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运动是下级武士和豪农豪商出身的志士(草莽)在尊王攘夷口号下发动的反对幕府的政治运动。这些下级武士和草莽通称尊王攘夷派(尊攘派)。最初,他们附属于雄藩联合运动,为藩主奔走,联络公卿,借朝廷的权威,压迫幕府改革独裁政治,以增强雄藩的发言权。并伊直弼就任大老后,无视天皇和雄藩的意见,专断地签订了日美通商条约,决定了将军继承人,并对反对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这样,雄藩联合运动瓦解,尊攘派分化出来,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860年水户浪士在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大老,揭开了尊王攘夷运动的序幕。从此,尊王攘夷运动猛烈发展,一时左右了政局。 尊王攘夷思想是尊王攘夷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目标。尊王和攘夷本是来自中国朱子学的名分观念(君臣之别、华夷之辨),是维护幕藩体制和锁国制度的思想工具。两者结合而带有反幕的政治色彩,是开国后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由于幕府软弱无力,屈服于列强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因此只有求助于天皇,凭靠其传统权威,团结全国,一致对外,保卫日本的独立。在这里,虽然目标是攘夷,但是以超越或排斥幕府的尊王作为攘夷的手段,因而客观上具有否定幕藩体制的意义。 与尊王攘夷的政治目标相适应,运动采取了“草莽堀起”、“草莽横断结合”的组织形态。尊攘派认为,诸侯、公卿皆不足信赖,唯有自己奋起,摆脱身份和藩界的束缚(脱藩),在全国范围内联合起来,才能达到尊王攘夷的目标。因此,樱田门外之变后,尊攘派武士纷纷脱藩,云集京都,联合草莽和下级公卿,活跃于中央政界。长州藩尊攘派是一个例外,他们掌握了藩政权,举藩勤王,成为尊攘派的核心。 尊攘派是志士们的联合阵线,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严密的行动计划。他们的本藩意识很强烈,各行其是,互相竞争,因此斗争方式五花八门。概言之有:一、恐怖暗杀活动:如袭击外国公使馆、杀伤外国侨民;对政敌进行报复、暗害开国论者;张揭帖、散传单,恐吓幕府走卒和买办商人等。这些恐怖暗杀活动带有盲目排外性质,也有制造事端使幕府处于困境的策略意义。二、压迫幕府攘夷:这是尊攘派的主要斗争策略。他们通过尊攘派公卿控制了朝廷,策动天皇发布诏书,勅命,压迫幕府定期攘夷,并宣布天皇将攘夷亲征,但在尊攘派活动达到高潮时,幕府于1863年8月18日发动政变,一举把他们赶出了京都。天皇宣称,在这一天以前发布的诏勅都不是他的真意,尊攘派的计划一下子成了泡影。三、举兵起义:八一八政变后,尊攘派先后在大和、但马、下总、筑波山等地举兵反击,因准备仓促,寡不敌众,被幕藩讨伐军逐个消灭。次年,尊攘派主力长州藩武士重整旗鼓,再度向京都进军,也被幕府军击溃。尊王攘夷运动完全失败了。 为什么轰轰烈烈的尊王攘夷运动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主要原因是:(1 )不适当地把攘夷提到了首位,以至模糊了倒幕的主要目标;(2 )脱藩使自己孤立起来,失去了立足基地,脱离了大多数武士和人民;(3)对天皇抱有幻想,以为一纸诏勅就能使幕府就范,而实际上天皇不过是任人摆弄的装饰。这反映了尊攘派政治上不成熟,他们还没有找到一条在幕藩体制下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尽管如此,尊王攘夷运动是倒幕过程中必经和必要的历史阶段。因为,假如没有它的血的历史教训,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倒幕运动。更重要的是,尊王攘夷运动使批判幕藩体制的尊王攘夷思想深入人心,从而为倒幕维新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倒幕运动禁门之变后,幕府宣布长州藩为朝敌,派兵讨伐长州藩。同时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使长州藩蒙受重大损失。长州藩内部保守派乘机控制了藩政权,搜捕尊攘派志士,杀尊攘派家老,向幕府谢罪、投降。白色恐怖笼罩了长州藩。在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1865年初高杉晋作毅然举兵,发动内战,用武力重新夺取了藩政权。高杉晋作举兵标志着倒幕派的形成和倒幕运动的开始。 倒幕派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尊攘派总结失败教训转化为倒幕派如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和一部分公武合体派改变立场加入倒幕派,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倒幕派的特征是:第一,以打倒幕府为首要目标。倒幕派继承了尊攘派否定幕藩体制的理论,提出了勤王倒幕的口号代替尊王攘夷的口号。这个口号明确了革命对象,划清了敌我限界,有利于孤立幕府和团结一切反对幕府的人。攘夷口号虽未完全放弃,但已非主要口号,而且只有争取排外情绪强烈的下级武士和反对幕府的策略意义。实际上倒幕派在萨英战争、下关战争后已采取了开国方针,积极接近英国,争取英国的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