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韦伯为了佐证自己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这一问题所作的结论,曾对古代中国进行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韦伯这方面著作的具体内容在我国一直是鲜为人知的。本专栏登载的徐鸿宾和王容芬的文章介绍了韦伯对中国古代宗教研究的概貌及其基本结论。可以想见,韦伯的著述中不免会有一些大谬不然之处,但也会不乏局外人的客观、冷静和深刻。何为偏颇之词,何为真识灼见,要靠读者自去鉴别。 很清楚,对韦伯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下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本刊贯彻“双百”方针,欢迎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希望广大读者和学术界同行帮助我们把这个专栏办好。 注释: ①历史方法论只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一部分。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主要集中于《罗雪尔和克尼斯与历史政治经济学的逻辑问题》、《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客观性》、《关于文化的科学逻辑方面的批判性研究》和《斯塔姆列尔批判》等七篇专门著述,以及《解释社会学的一些类型》和《经济与社会》开篇的方法论导言中。韦伯在这些著作中,研究了客观性和伦理中立性、理解社会学的“理解”、社会行为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想类型等方法论原则,至于具体的历史方法论,并不仅仅限于上述著作,而是散见于韦伯的学术研究之中。 ②参见托比·E·赫夫:《马克斯、韦伯和社会科学方法论》(Toby E. Huff, Max Weber and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新泽西1984年版,第34页。 ③M. 韦伯:《方法论文集》,法兰克福1968年版,第43页。转引自《史学理论》1987年第一期,斯莫连斯基:《对马克斯·韦伯历史认识本质观念的批判》。 ④M. 韦伯:《科学论文集》,杜宾根1951年版,第190页。转引自N. C. 科恩主编、梁逸译:《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⑤M. 韦伯:《经济与社会》(Max Weber, 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科隆、柏林1964年版,第2卷第10页。 ⑥T·帕森斯:《社会制度》(T. Parsons, Social System),纽约1966年版, 第193页。 ⑦M. 韦伯:《经济与社会》,科隆、柏林1964年版,第2卷,第15页。 ⑧W. J. 莫姆森:《马克斯·韦伯与1890-1920年的德国政治》,杜宾根1959年版,第545页,转引自科恩:《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学史》,第275页。 ⑨M·韦伯著,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⑩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第107-10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515页。 (13)斯坦尼斯拉夫·安德列斯基:《马克斯·韦伯的卓见与不足》(Stanislav Andreski, Max Weber's Insights and Errors),伦敦1984年版,第48-49页。 (14)戈登·马歇尔:《资本主义精神研究》(Gordon Marshall, In Search of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伦敦1982年版,第15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