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张新民 参加讨论

唐代修史定制,例于每一皇帝崩后,由史臣辑一编年体的实录。高似孙称“实录之作,史之基;史之所录,非籍此无所措其笔削矣。”(14)因其取途至宏,叙事周备,远胜他书;而体例年经事纬,尤与《通鉴长编》相类,故司马光取用唐、五代实录尤多,见名于《考异》的就有廿余种。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编写,司马光曾指示他,“所作丛目,方是将实录事目标出,其实录中事,应移在前后者,必已注于逐事下讫”。然后始“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记》、《补录》并诸家传记小说以至诸人文集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实录所无者,亦须依年月日添附”。(15)可见是把实录作为底本,折中年月,标出事目,比勘诸书,撰写丛目的。故《考异》诸书与《实录》抵牾者,则多以《实录》为归。《通鉴》正是因为广泛征引《实录》及杂史百家,才确保了质量,提高了史料价值。又如韦皋《西南夷事状》,王溥《唐会要》,都是当时上之史馆,藏于崇文院,司马光获睹,《通鉴》得以补益的。
    司马光奉敕著书,北宋政府提供的第二个便利,是政治上的保障。
    司马光历事四朝,撰写《通鉴》主要在英宗、神宗时期,政治上虽为疏,史学上则为遇。他在45岁知谏任上时,曾力言建储事。英宗即位后,便成为司马光的知遇,首擢光为龙图阁直学士,次命其编集《历代君臣事迹》,按所进八卷《通志》续撰,置局秘阁任其自辟馆属。神宗即位,十分重视他的道德和学问,预赐其书名为《资治通鉴》,亲制序文,阐述其造端立意,揭示了《通鉴》的宗旨,可谓司马光学术上的“识者”。元丰七年(1084年)《通鉴》书成,神宗诏奖谕,赐银帛衣带鞍马,谕辅臣曰:“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苟悦《汉纪》远矣!”(16)哲宗元年(1086年)三月,司马光奏荐秘书省校书郎黄庭坚好学有文,欲令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资治通鉴》,从之。十月校毕,国子监奉敕镂版于杭州,七年版成,遂“立于学官,与六籍并行”,(17)为世所重。
    《资治通鉴》从编撰到校定刊版,始终得到史馆修史所应得到的种种便利。 意味深长的是,司马光死后,党祸大兴,蔡卞之党竞尊王安石而排斥司马光,禁士人习元学术,《通鉴》却因神宗“御制序”的荫佑,免于毁板。《清坡杂志》载:“卞方议毁《资治通鉴》板,陈(莹)闻之,因策士题,制引序文,以明神宗有训,于是林自孩异,谓陈曰:‘此岂神宗亲制耶?’陈曰:‘谁言其非也?’自又曰:‘亦神宗少年之文耳。’陈曰:‘圣人之学,得于天性,有始有卒,岂有少长之异乎?’自辞屈愧叹,遽以告卞。卞乃密令学中蔽高阁,不敢复议毁矣。”
    司马光在志局19年,其间多次有人造谣诽谤,恶言中伤。(18)
    司马光亦自谓“十九年中,受了人多少语言陵籍。”(19)尽管如此,为什么志局并未中辍,迫害之事也从未发生呢?这固然由于王安石的个人品德和政治家胸襟,更重要的则是神宗的器识。只举一个例子,光“修《资治通鉴》,随其所进,命经筵读之,其读将尽而所进未至,即诏趋之……尝因蒲宗孟论人才,乃及光,曰:‘未论别,只辞枢一节,自朕即位,惟见此一人’”。(20)并经常派人慰问,爱重如此,新派虽有加害之心,但怵于皇恩,不敢行动。
    政治上的保障,使司马光能有潜心撰史的安定环境和充裕时间。当他在朝撰史时,神宗眷顾优隆,近臣莫及,故五年间即撰成四朝78卷。熙宁四年书局从汴梁迁往洛阳后,司马光除在七年上书条陈六事外,都躲进书斋专以修书为事,历时14年之久。他在洛阳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21)辟为独乐园,自号迂叟,每日著述于读书堂,疲倦时则“投竿取鱼,执衽采药,决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热盥乎,临高纵目,逍遥徜徉,惟意所适”。(22)完全是一个远离尘俗,不求旧达,专心致志,发愤修史的学者。正由于有这样的条件,才能在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厉行新政时期,继续写完十二朝216卷,成为空前规模的巨著。
    
    《资治通鉴》的修成,得力于史官制度颇多;更重要的则是克服了史馆制度的弊病,成为一家之学。这是探讨《资治通鉴》成书不可忽视的另一因素。
    设馆修史,集众成书,虽肇于两汉,而建制实始自唐初,至宋代规模益备,明、清沿为常例。史馆之弊,刘知几揭橥最深,因他“三为史臣,再入东观”,(23)身任史职逾20年,备知其中痼疾。其后韩愈为一代文雄,曾有志修史,及为史馆修撰,可伸其志时,又惧祸不为,他在《答刘秀才论史书》中云:“传闻不同,善恶随人所见,甚者附党,憎爱不同,巧造言语,鑿空构立善恶事蹟,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传记令传后世乎?”(24)金毓黻先生说此数语乃韩愈论旨,并说“设局修史,作者如林,忌讳既多,难于下笔,虽贤如愈,能文如愈,而终不得申其志,此唐宋以来官修诸史之通病,贤者所不能革”。(25)所论甚是,足证唐史馆在学者心目中的形象。清代史家万斯同曾云:“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有文,其后专民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譬如入人之室,始而周其堂寝匽,继而知其蓄产礼俗,久之其男女少长,性质刚柔,轻重贤愚,无不习察,然后可制其家之事。若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料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26)就一般史学现象言,官修、私撰二者成就的高下,于此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