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编修与史馆制度(4)
众手修书,最忌条理混乱,杂旮重出,详略失体。司马光修史,除在具体步骤上有统一安排外,方法上也有一番发凡起例的功夫。如断限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五代周显德五年;纪年以后来者为定,借年纪事,授受相承,不别正闰,无所抑扬;叙事“先提其纲而后原其详”,(54)先溯由来,次及本事,书一事而他事连类及之;载人不为宋讳改书,人之初见者冠其邑里,国名人名相同者增文示别。宋乾道间,司马光曾孙似掇取家藏遗稿,辑有《通鉴释例》一书,推论《通鉴》凡例有用天子例、书列国例,书帝王未即位及受禅例,书称号例、书官名例,书事同日例、书获斩例、书复姓例、书字例、书反乱例,(55)虽未必尽合司马光本旨,亦可见其著书之始,于全书义例方法,早有明确规定。司马光在《答范梦得书》中曾批评他所作丛目,“俱未曾附注,如何遽作长编也?”要求严格,不能稍有逾矩,既保证了全书的质量,又避免了主编删削的烦劳。 (四)限定日程史馆修书,相互推诿,人浮于事,“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搁笔相视,含毫不断,故首白可期,而汗青无日”。(56) 司马光修史,有鉴前辙,必课以日程,其《与宋次道书》云:“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至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十年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到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可知北宋政府虽“量加常俸,不责课程”,但司马光督课甚勤,而于已尤严。特别是小人以书久不成,浮言中伤后,光更“严课程,省人事”,(57)促修益急,计日起功,又不惮烦费,细大不苟,自谓:“研精极虑,究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58)刘恕虽得风挛,右手足废,仍不废修书,病亟乃止,辛苦之状,课程之严,可以想见,避免了“当官卒岁,竟无刊述”(59)的陋习。 (五)广泛取材刘知几曾批评“史臣编录,唯自询采,而左右二史,阙注起居,衣冠百家,罕通行状。求风俗于州郡,视听不该;讨沿革于台阁,薄籍难见。”(60)由于史馆深居,通籍禁门,故尔搜访不博,视听难周。司马光虽有三馆秘阁丰富的图书凭籍,但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感到史料的不足,故对于私家载籍,散在闾巷者也多方搜求,借本謄写。如宋敏求家富藏书,多至三万卷,且都校三五遍,最号精密,刘恕曾枉道毫州借览,敏求日具馔为主人礼,刘恕不受,“独闭阁昼夜口读手钞,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61)司马光居洛时,读书堂聚书万余卷,晨夕取阅,虽累数年,而新若未触手。刘恕私藏亦富,名重当时。《通鉴》记事确凿,处处都有稽据,无疑是和这些丰富的私人藏书分不开的。 (六)主修载断史馆主修,历多趋兢无学之士,措辞下笔,往往十无一二,而“书成缮写,则署名同献,爵赏既行,则攘袂争受,遂使是非无准,真伪相杂,生则厚诬当时,死则致惑来代”。(62)特别是监修总领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遵奉,用使争学苟且,务相推避,坐变炎凉,徒延岁月”。(63)和虚衔领修不同的是,司马光学术深醇,治学严谨,又善于领导,亲自动手。他少好史学,自幼至老,精勤不懈,苏轼称他“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64)欧阳修虽与他政见不合,也说他“德性淳正,学术通明”。(65)而他自谓“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表现在学术上十分踏实认真,周慎细致,又眼光犀利,游刃有余,是一位才、学、识兼擅的史学大家。在撰写《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作为主编,不仅使协修诸人有相济之美,且亲躬其劳,抓义例,定书法,明步骤,草提纲,最后予夺笔削,陶铸炉锤,断以心裁,一出已手,使集众修成的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大书,风格统一,脉络井然,体例严谨,文字醇美。《通鉴》的成功,是司马光毕生心血贯注的结果,诚如他《进资治通鉴表》所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成书,避免了官修史书的弊病,又树立了集体编书的良好楷模。在这个集体中,作为主编的司马光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翦伯赞同志曾经指出:“要搞好集体编写历史的工作,固然要有很多刘攽、刘恕和范祖禹,但每一部书还要有一个司马光。”(66)司马光正是以自己淹贯的学识,辛勤的劳作和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人品,领导全局,使其协同如出一人之手,而备受协修诸人的尊敬。 (作者附记)拙文发排后,学术界又新发现一封沉晦数百年的司马光佚信(见邬国义《新发现的司马光〈与范梦得内韩论修书帖〉考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该信为元和张氏晦明轩刻本《增节入注附音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卷一所收,其中云:“光平生欲修此书而不能者,止为私家无书籍笔吏,所以须烦县宫耳。今若付光自修,必终身不能就也。”可见司马光自己也意识到,除自己的主观条件外,还必须依靠官修史书的各种便利。可证《通鉴》既系于官,又存乎人,是这部巨著撰成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