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指出:“汉今古文家相攻击,始于《左氏》、《公羊》。而今古文家相攻若仇,亦惟《左氏》、《公羊》为甚。……各经皆有今古文之分,未有相攻若此之甚者。” 纵观两汉史籍,确如皮氏所说,《春秋》三传在经今古文学的争论中扮演着主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上的需要,《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在争立官学的角逐中互相攻讦,都曾成为一时显学。这场斗争,一直贯穿两汉之际达三百年之久,至东汉末才渐趋合流。 怎样看待这场争论呢?自汉代以来,研究经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清代以前,学者多从文字训诂、传本源流、师承家法的角度去研究。清季以来,由于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近代政治斗争的影响,学者或从史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而提出了“六经皆史”说①,或利用经学研究为现实斗争服务,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内容。正是由于各家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的不同,才使经学研究呈现出竞相争锋的局面。今天,经今古文争立官学的斗争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总结这场学术争论的研究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从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这一方面来说,经学史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追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史和中国文字学史的源头,都要到中国经学史的殿堂里敲门问路。因此,本文试图以《春秋》三传在汉代的传授为例,对有关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统治思想的演变与经学的兴起 秦朝统治时期,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曾实行了“焚书坑儒”的高压政策。儒家典籍除一《易经》外,几乎荡然无存。汉朝建立后,为避免重蹈秦亡覆辙,巩固封建秩序,以图长治久安,汉高祖接受了陆贾“无为政治”的主张,并采用了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形式,奠定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基础。至惠、文、景三世,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得以盛行。史称:“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县官待问,未有进者。”②真实道出了汉初统治者的思想倾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巩固,汉王朝国力日益强盛,统治者对内需要进一步加强皇权,对外需要反击匈奴的侵略,他们已不满足于“无为而治”的政策。而统治者的相继更替,有时也影响政策的连贯性,如“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③于是,文景时期“不任儒”的现象开始改变。汉朝的思想统治和文化政策比秦宽缓。惠帝时,废除了秦朝的“挟书之律”,先秦古书先后被发现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儒家学说逐渐活跃起来。这些原因,到汉武帝时终于导致了统治思想的演变。 武帝继位后,曾接连三次下诏,策问古今治乱之道。《公羊》学大师董仲舒通过上书而得以崭露头角。公元前一四○年,董仲舒在上武帝的“天人三策”中,建议以儒学作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④。 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求”。公元前一三五年,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至此,孔子的儒家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后,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前文说过,董仲舒是《公羊》学家,他所阐发的儒学理论也是《公羊》学的理论。因此,汉武帝独尊儒学,实际上是独尊《公羊》学。据《汉书·儒林传》载:当时治《谷梁》的江公与董仲舒并立,武帝命董仲舒与江公辩论。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而江公拙于口才,没有辩过董氏。况且武帝丞相公孙弘也是治《公羊》学的,偏袒了董仲舒,“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在这里必须指出,武帝尊《公羊》,并不是因为董仲舒善辩,而是因为《公羊学》最符合统治的需要,对此,可作两点分析。 (一)《春秋·隐公元年》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训释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其实,“王正月”只是说按照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来统一历法,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可是,董仲舒却对“春王正月”四个字作主观的神秘解释,“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⑤ 这样,董仲舒就把他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与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统治者鼓吹的“受命于天”找到了理论根据。所谓的“大一统”,也为汉武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找到了理论根据。 (二)《公羊传》有“复九世之仇”的话,这也为武帝(雪)高祖“平城之围”的耻辱找到了根据。而经典上有了明文规定,攻打匈奴就可以师出有名了。 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说武帝尊《公羊》学不是偶然的。《公羊》被尊为官学以后,统治者对经学家更以官禄相诱,治《公羊》者渐趋增多。特别是“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⑥遂使《公羊》成为五经中地位最高的一经。直到宣帝时召群儒“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⑦,《公羊》的官学地位遂被《谷梁》所代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