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汉代《春秋》三传的官学之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张舒亚 参加讨论

光武帝主持下的那次官学争论也是相当激烈的。“范升复与元相辩难,凡十余上,帝卒立《左氏》学,太常选博士四人,元为第一。”(21)《左传》又一次被立为官学了。可是,《左传》不久又被废掉了。据《后汉书·儒林列传》:“建武中,……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复补。”既然太常选出了四个博士,陈元为第一,那么,为什么又让李封做《左传》博士呢?《后汉书·陈元传》透露了一点消息:“帝以元新忿争,乃用其次司隶从事李封,……会封病卒,《左氏》复废”。
    原来光武帝害怕陈元做上博士以后会意气用事,于是就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来平息今文学家的“论议讙譁”(22)。然而,《左传》后来还是废掉了。表面看来好象是由于群儒的反对和李封的病死,其实,还别有一番原因在里面。对此,我们将在下一部分里谈到。
    有汉一代,不仅《春秋》三传的官学之争一直是此伏彼起,而且,《春秋》三传的今古文优劣之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不单是东汉的贾逵与李育、郑玄与何休之间有过一番争论,就是后代学者仍是聚讼纷纭。在这里,我打算就学者争论最多的关于《春秋》与《左传》的关系问题再说几句。
    《左传》是否解释《春秋》,《史记》、《汉书》都说得很明白。汉代今文家说《左传》不传《春秋》,多在师承家法的圈子里找论据,而后代的学者,多着眼于《春秋》与《左传》之间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及差异,从而趋向于用“分别经史”的态度来调停今古文的争论。这比汉儒老是在“师承传授”上论优劣是一大进步,它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试略引数例评述之。
    唐人陈商反对《春秋》“合之《左传》”,谓“夫子所以为经,当以《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取二义乖剌不侔之语,参而贯之,故微旨有所不周……”(23)。
    朱熹也说:“《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24)陈、朱等肯定了左丘明在史学上的地位,而把《左传》排斥于经学之外,这在古文家那里是不能容忍的,可是在今天看来,不但《左传》是史,《春秋》又何尝不是史呢?今文家说《左传》是史学,似乎贬低了《左传》,然而却反过来证明《左传》比《公》、《谷》传事可靠。后代地下文物的发现,更使《左传》的史料价值彰显于世。西晋武帝时,汲郡人盗掘魏襄王墓,“大得古书,皆简编科斗文字,……诸所记多与《左传》符同,异于《公羊》、《谷梁》。知此二书近世穿凿,非《春秋》本意审矣。……又别有一卷,纯集疏《左氏传》卜筮事,上下次第及其文义皆与《左传》同”(25)。另刘知几《史通·申左篇》及《新唐书·刘贶传》所载亦同。由此可知刘歆所谓“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外内相应”不是凭空而发;而孔颖达敢于说:“经传异者,多是传实经虚”(26),也非无本之谈;杨伯峻先生认为:自魏晋以后,《左传》所以能够压倒《公羊》《谷梁》二传,除了《左传》的长于文采以外,就是《左传》能“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或者补正以至订正经文。”(27)延至后世,古学兴盛,今学衰微,其中奥秘,盖在于此吧!
    清代今文学家刘逢禄,专著《左氏春秋考证》一书,对《左传》进行驳难,竟说:“左氏后于圣人,未能尽见列国宝书,又未闻口授微言大义,唯取所见载籍如晋《乘》、楚《梼杌》等相错编年为之。”我认为,即使《左传》如同刘氏所说,是用晋、楚古史编年而成,那么,在解释《春秋》上,岂不比“末世口说流行”的《公羊》、《谷梁》更为可靠吗?
    至于皮锡瑞认为:“《春秋》是经,《左氏》是史,离之双美,毋使合之两伤,则不至误以史视《春秋》,而《春秋》微言大义可复明于世矣”(28)。这样来分别经史,恐与《左传》本身无碍,而《春秋》离开了《左传》,既使有所谓“微言大义”,则不能为世人所知。关于《春秋》与《左传》的关系,还是桓谭说得好:“《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目思之,十年不能知也”(29)。《左传》的重要价值,也就在这里。
    四、《春秋》三传兴废的原因
    本文开始就指出,《春秋》三传在整个两汉经学争论中都是扮演着主要角色,并且各自成为一时显学,而尤以《左传》和《公羊》为盛。关于这个问题,皮锡瑞曾经论及:“《谷梁》虽暂盛于宣帝之时,而汉以前盛行《公羊》,汉以后盛行《左氏》。盖《谷梁》之义不及《公羊》之大,事不及《左氏》之详,……卒不能与二家鼎立”(30)。所谓“事不及《左氏》之详”,这较容易理解。但所谓“义不及《公羊》之大”的“义”指的是什么呢?对此,皮氏在所著《经学通论·春秋》开宗明义就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此在孟子已明言之。”
    所谓《春秋》的“微言大义”即在此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说的呢,皮氏便引了下面一段话:“世道衰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31)
    对孟子的这段话,皮锡瑞评论道:
    孟子说《春秋》,义极宏远。据其说,可见孔子空言垂世所以为万世师表者,首在《春秋》一书。……且置孔子删《诗》、《书》、订《礼》、《乐》, 赞《周易》皆不言,而独举其作《春秋》,可见《春秋》有大义微言,足以治万世之天下,故推尊如此之至!(32)
    这简直把《春秋》吹得神乎其神了,《春秋》本来不过是一部鲁国编年史,内容极为简略,而且很不完备,故宋人有“断烂朝报”(33)之讥。而在孟子以后,《春秋》被捧得愈来愈高。至董仲舒时,他根据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任意解释、阐发其“微言大义”,从而发挥他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和政治思想,所谓“《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34)简直成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思想体系。司马迁曾以“余闻董生曰”转述了他对《春秋》的称颂:“《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3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