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汉代《春秋》三传的官学之争(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张舒亚 参加讨论

《春秋》在汉代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即在于此。这样,我们对《春秋》三传在经学争论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决定三传兴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或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门户之见,或出于君主意志,或出于宗教迷信,其中既有必然性,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对《春秋》三传的废立皆有影响,试一一表出。
    (一)出于政治需要者: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开始成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其发展、盛衰与分合、演变往往同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不管是《公》、《谷》,还是《左传》,如要取得官学的地位,那就要看对《春秋》的解释是否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决定《春秋》三传的兴废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当汉武帝需要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时,他就把鼓吹“大一统”的《公羊》学奉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从而得以安内攘外,有力地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当王莽代汉搞所谓“托古改制”的时候,他就推倒经今文学的独尊地位,把久受压抑的经古文学拉上官学的宝座。正如同“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36)一样,每一时代的统治者也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家。在汉代,董仲舒和刘歆都成功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如果说,董仲舒曾为经今文学的独尊做出了贡献而成为儒学功臣的话,那么,刘歆曾为经古文学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也同样是儒学的功臣。然而,同样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家,后人却对其毁誉不一。董仲舒为一代儒学大师,多为后儒所景仰。而对刘歆“党王莽篡汉”,从洪迈至皮锡瑞,则群起而攻之,或讥之为“不忠不孝”(37),或比之为“经学之大蠹”(38)。这都是他们的正统观念在作祟了。其实,从使自己的学术思想为统治者服务这一角度来说,他们是殊途同归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刘歆称作王莽的“董仲舒”,而不必要去抑此扬彼的。后世持论公正者亦有之。章太炎先生就高度评价了刘歆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他说:“孔子殁,名实足以抗者,汉之刘歆。”(39)章氏是治古文经的大师,对刘歆如此推崇或有过誉之嫌。但是,就连坚信刘歆伪造古文的顾颉刚先生也为刘歆说了几句公道话:“我们绝不象从前人一样,因为他帮了王莽篡位就把他看作乱臣贼子,我们诚心称他一声‘学术界的大伟人!’”(40)这种见解比起洪、皮等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二)出于门户之见者:
    汉人研习经学,不仅重师承家法,也囿于门户之见;君主一人之好恶,往往决定群经之废兴。汉武帝时,因《公羊》学兴,“诏太子受《公羊春秋》”(41),可是戾太子在通习《公羊》之后,又对《谷梁》发生了兴趣。由于武帝在世,《谷梁》不得立于学官。及宣帝继位,知戾太子好《谷梁》,就因为他们是祖孙关系,想把《谷梁》立于学官。适逢宣帝丞相韦贤等都是鲁人,他们就说《谷梁》是鲁学,而《公羊》是齐学,因而应该立《谷梁》。宣帝就选十个青年人学《谷梁》,以便将来在经学争论中获胜。“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肖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谷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谷梁》。由是《谷梁》之学大盛。”《谷梁》终被立为官学,并立了两个博士(42)。
    对此,晋人范宁评论说:“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于辩讷。……武帝好《公羊》而《公羊》之学大兴,宣帝好《谷梁》而《谷梁》之学大盛,非奉朝廷之意旨乎?公孙弘齐人,而袒齐学之《公羊》;韦贤鲁人,而袒鲁学之《谷梁》,非出乡曲之私见乎?”(43)当然,门户相争和宗派对立,在经学兴废中的作用还是受到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支配的,没有后者,其作用和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三)出于宗教迷信者:
    宗教迷信与经学的结合,董仲舒是始作俑者。《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前文引过他对“春王正月”四个字的解释,就充满了宗教迷信的色彩。汉代的公羊学派,与宗教神学相结合,提倡“大一统”,正名分,尊王攘夷,“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44)。到了东汉,经今文学与谶纬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神学经学。五经注疏也吸收了谶纬的内容,以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光武帝刘歆是相信并积极倡导谶纬的。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45),从此,“五经之义,皆以谶决”(46)。于是,唯心主义神学哲学遂成为东汉一代的官方哲学。古文经学家桓谭和郑兴都曾因在刘歆面前直言“不为谶”而险遭杀身之祸(47)。就连经学家不懂谶纬也成为官学除名的根据。《后汉书·贾逵传》云:“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左氏》、《谷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
    到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光武帝当年“重违众议”而“复废《左氏》”的奥秘。原来,《左传》披废掉的原因是其“先师不晓图谶”,这正从反面证明了《公羊》学家是通晓图谶的。由此可见董仲舒的宗教神学对学术思想的压制达到了何种地步!它对汉代思想界的恶劣影响又有多么深远!
    在统治者的淫威下,一些经古文学家不得不打起相信谶纬的旗号,违心地去对《左传》作宗教神学的解释,以“将以媚世”(48)。如贾逵为了能让《左传》立于学官,就根据《左传》文公十三年的一句传文“其处者为刘氏”而借题发挥说:“五经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左氏》独有明文。”(49)结果得到皇帝的称赞。虽然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但却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决定《春秋》三传的兴废,除了统治者的意志在起作用以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汉代以后,经古文学日趋压倒经今文学,与经书内容的丰富与贫乏及经学家对经文训释的优劣也是分不开的,但这已超出本文讨论的范围,在此就不一一论列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