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
中国与拉丁美洲阻隔重洋,相距遥远,在近代以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从未有过直接交往。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接触与联系的建立,是欧洲殖民主义兴起的产物。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新航路之后,十六世纪初,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姐妹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舰队分别从不同方向经由海上航行到达东亚,欧洲与中国之间的传统联系的主干道开始从大陆转向海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迄无联系的中国与美洲开始发生间接接触。由此而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大变化,也是中国对外关系格局的大变化。 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的这种联系,与历史上中国同周边远近国家的联系是根本不同的,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一种畸形的、特殊形式的联系。十六世纪以来形成的世界格局是:欧洲崛起成为新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core),拉丁美洲则依附于欧洲殖民国家,处于这一体系的“外沿”(periphery), 但亚洲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以前还只是与这一体系保持联系而未被纳入这一体系。尽管如此,从总的来说,世界已被西方商业资本主义初步联成一气,从而使原来相互隔绝。从无联系的地区与国家之间也被纳入某种国际联系之中。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就属于这一类型。这种联系不是通过长期接触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欧洲殖民者的火与剑的征服活动,特别是殖民贸易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有限的间接经济与文化接触。在很长时期中,这种次级接触只是欧洲与美洲、欧洲与亚洲之间双边殖民贸易联系的副产物,但中国在西方的新兴的殖民贸易体系中却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马尼拉商帆贸易开辟了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 中国从唐宋以来,就与日本及南洋各国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交往。元代到明初,海外交通尤为发达。十六世纪初即明代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东渡印度洋;1510年占印度果阿;1511年占麻六甲,1517年开始叩广州澳门;1557年窃据澳门。与此同时,西班牙殖民者沿相反方向渡大西洋,1519年登陆并攻取墨西哥;1521-22年首次横渡太平洋;1570年占菲律宾群岛首府马尼拉。这第一次划分世界的两大殖民势力从不同的方向在中国的南大门会合了。当时按中国习惯,南洋被划分为东西两洋:以婆罗洲北岸文莱为界,文莱以东以菲律宾为中心的海洋叫“东洋”;以西为“西洋”,包括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印度交趾等地及国家①。这就是说,葡西两国在亚洲的势力划分,大致以菲律宾为界,葡据西洋,西据东洋,各自进行殖民扩张,互争雄长。中国与南洋各国的传统联系从此为之大变。 葡萄牙在中国据有澳门,在美洲占有巴西,建立了地跨亚、非、美洲的海外帝国②。在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时,往来于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的船只,从亚洲驶回时,常先到巴西的巴伊亚(Bahia)港口停岸, 把中国的丝绸及东方的香料带到巴西,然后再返回欧洲③;更多的是先驶返欧洲,再从那里把中国货物转运去巴西。澳门-果阿-里斯本-巴西(或先到巴西再返里斯本),这是印度洋上的“香料之路”的延长,也是中国与美洲之间联系的第一条渠道。及至香料贸易衰落之后,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经过欧洲中转的联系,也是常有的事。 西班牙则在亚洲据有菲律宾,在美洲攫取从墨西哥到南美广大地区,建立了地跨南北美并远至亚洲的海外帝国。塞维尔(西班牙)--阿卡普尔科(墨西哥)--马尼拉(菲律宾)--闽粤口岸,这条西班牙海上帝国的“大商帆留易”航线是中国与美洲之间联系的第二条渠道,也是中国与拉美之间联系的主航线。行驶在这条航线上的西班牙船只,一般是一百多吨到三、四百吨不等的三桅帆船。绝大多数船只是在马尼拉利用当地木材制作的,故称马尼拉大商帆(ManiIa galleon)。从1565年第一艘大商帆横渡太平洋,到1815年最后一次行驶,历时二百五十年④。在我国史籍中也有关于西班牙商帆的记载。如黄可垂《吕宋纪略》写道: “干丝腊(Castilia,即西班牙--引者)所造夹板船极大,帆樯甚固,枪炮毕备,洋寇不得近。往来吕宋间皆用量天尺、照水镜,浅石沉礁无不洞悉,其法更妙于指南车。华人之客吕宋者,恒乐其舟楫之利,而喜其制度之巧焉。其夹板船来吕宋计程三月,迨其船回本国,水性不同,须五月。华人贸易往来,相安数百年矣。”⑤ 大商帆贸易线是为维持西班牙对美洲和菲律宾群岛殖民统治的运输线与供应线,它沟通亚洲与美洲之间,从而也间接沟通了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联系。这条海上通道揭开了太平洋历史的新页,也揭开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新页。 西班牙殖民者占有菲律宾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使中国与菲岛的直接联系与传统友谊遭到破坏;另方面使中国通过马尼拉“中转站”的商帆贸易,与美洲建立起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