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群众性自娱自乐歌舞活动。它曾在古代社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从西方的拂菻(隋唐时指古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到中东的阿拉伯世界,再到东亚的唐宋帝国、朝鲜半岛、日本等地,乃至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广泛流行,对世界各地人民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直到今天,在许多民族的传统歌舞娱乐活动中仍然能经常看到其影子。然而,就是这样一项重要的歌舞娱乐活动,国内学术界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见,仅在一些音乐舞蹈史的著作中有较简略介绍①,这就使得我们对于它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对唐代“踏歌”的由来、发展脉络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状况等问题作深入探讨,以此来说明,正是由于当时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与互动,才促进了世界各地“踏歌”活动的广泛传播与盛行。 一、踏歌的起源及其在唐代的盛行 踏歌,又名跳歌、打歌等[1](《音乐、舞蹈卷》,P631),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间传统歌舞娱乐形式。关于踏歌的起源,学术界大都将其上溯到原始社会。在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和原始人群中,都曾流行过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形式,其中“用踏步以应歌拍,乃歌舞中之一种基本动作”[2](上编,P308)。可见,踏歌的起源非常之早。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有手挽手的三组舞人,每组五人[3],表现的大约就是“连臂踏歌”的情景[4](P5),这可以看作是踏歌的渊源[5](P174)。至于对踏歌的描写,最早是《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联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6](卷3)。戚夫人,汉高祖刘邦宠姬。由此可见,踏歌早在汉初就已经在宫中开始流行了,只不过早期的踏歌大概主要是一种用于祭神祈福的歌舞娱乐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踏歌在南北方都很流行。北朝宫廷经常举行踏歌活动,据《南史》载:“(杨)华本名白花,武都仇池人。父大眼,为魏名将。华少有勇力,容貌瑰伟,魏胡太后逼幸之。华惧祸,及大眼死,拥部曲,载父尸,改名华,来降。胡太后追思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踏蹄歌之,声甚凄断。”[7](卷63,《王神念传附杨华传》)《隋书》也载:“周宣帝与宫人夜中连臂蹋蹀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8](卷22,《五行志上》)在这两个例子中提到的“连臂踏蹄(蹀)”,都是指踏歌。 南朝朝野也十分喜好踏歌活动,并以之来愉情逸兴。南朝刘宋时期,画家袁倩曾创作过一幅《吴楚夜踏歌图》[9](P216)。梁武帝还曾写有一首《江南弄》词曲:“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踌蹰。”[10](P726)在垂柳绿荫之下“连手躞蹀”而舞,显然也是踏歌。南朝还流行一种主要是以舞曲为主的《西曲》歌,其中有两首《江陵乐》曲词写道: 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绛罗裙。 不复出场戏,踶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踶场方就好[10](P710)。 “蹋踶人”即踏歌者,“踶场”是专门的踏歌戏场。歌词说“蹋踶人”之所以不想再踏歌,主要是因为“踶场”不够宽敞,狂欢的人群好像要将“踶场”蹋陷,周围的挡绳挤断,甚至连衣裳都被蹋坏了;虽然说“蹋踶人”不想再出场踏歌嬉戏,以至“踶场”都长出了青草,但只要踏上两三回,“踶场”就又完好如初了。这两首歌词实际上描绘出了一幅江南踏歌狂欢图。这说明,当时踏歌在南方社会非常普及。 到唐代,踏歌活动盛极一时。不管是在朝廷组织的各种庆祝活动中,还是在民间举行的娱乐活动中,经常能够听到和看到这种自娱歌舞的活动形式。 唐代宫廷经常组织规模庞大的踏歌活动。尤其是唐玄宗和唐宣宗都“妙解音律”,对踏歌这种歌舞娱乐形式似乎都是情有独衷。唐玄宗即位以后不久,就在元宵节期间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踏歌表演活动。据唐人张《朝野佥载》记载: 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11](卷3)②。 组织这次元宵踏歌活动,距唐明皇登基还不到半年时间。其后,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举行这种盛大的歌舞晚会。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就说:“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13](卷下)元宵踏歌活动在盛唐时期似乎已经成为惯例。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朝廷也经常组织踏歌表演。据宋人王谠《唐语林》记载: 旧制:三二岁,必于春时,内殿赐宴宰辅及百官,备太常诸乐,设鱼龙曼衍之戏,连三日,抵暮方罢。宣宗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连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其曲有曰《播皇猷》者,率高冠方履,褒衣博带,趋赴俯仰,皆合规矩;有曰《葱岭西》者,士女踏歌为队,其词大率言葱岭之士,乐河湟故地,归国而复为唐民也。……如是者数十曲。教坊曲工遂写其曲,奏于外,往往传于人间[14](卷7)。 这是经过专门排练加工的《踏歌》,其队形整齐划一,动作协调,进退俯仰,快慢合拍,乐声清越,歌声悠扬,显示了唐王朝统治集团“君臣同乐”的政治意图。 唐代民间的踏歌活动更加盛行。唐人有许多描写踏歌的诗作,如李白曾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5](P820)诗人选取了友人为他踏歌送行的这样一段情景,仿佛让人们看到了那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储光羲的《蔷薇》诗描写了几个少女结伴春游时踏歌的欢乐场面:“秦家女儿爱芳菲,画眉相伴采葳蕤。……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16](P1408)顾况《听山鹧鸪》诗描写了山乡村民通宵达旦踏歌娱乐的情景:“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16](P2959)李廓《长安少年行》诗中有“歌人踏月起”句[16](P328),描写了大都市中乐伎的踏歌表演。温庭筠《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17](P73)反映了江南一带的民间踏歌习俗。刘禹锡《蹋歌词》描写道:“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18](P815)在月夜平坦的大堤上,盛装女郎们手挽着手,边舞边歌,直到月落日出,三春花尽。这是一幅多么欢腾热烈的民间踏歌风情图啊! 唐代民间踏歌经常出现在各种祝节活动当中。如新年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敦煌民间就有在新春之际“踏舞”纳吉之俗。据P.3272号文书载:“伏以今月一日……定兴郎君踏舞来,白羊羯壹口,未蒙判凭,伏请处分。丙寅年正月。”踏舞即踏歌。这是牧羊人呈报给州府的牒状,正月初一定兴郎君率领一群人来踏舞,赏赐白羯羊一只。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成道之日,在此期间敦煌道场中还以“踏舞”助兴。据P.4909号文书曰:“二月七日踏道场粟叁斗。”这是用粟来换酒给参加“踏舞”的青年男女饮用。寒食节也有踏歌活动。据S.4705“寺院残帖”曰:“寒食踏歌羊价麦玖斗、麻肆斗……又音声麦粟贰斗。”这是在寒食节寺院举行踏歌,以麦粟充羊价犒劳之[19](P42、61、74)。寒食踏歌风俗在徐铉的《寒食成判官垂访因赠》诗中也有描写:“远巷蹋歌深夜月,隔墙吹管数枝花。”[16](P8568)反映了诗人在节日期间看到在遥远偏僻的村巷,民众在月光下踏歌的情景。踏歌也是中秋时节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宣和书谱》记载:“女仙吴彩鸾,自言西山吴真君之女。大中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萧往观焉。而彩鸾在歌场中,作调弄语以戏萧。萧心悦之,伺歌罢,蹑踪其后。”[20](卷5,《正书三·女仙吴彩鸾》)遂成一段千古佳话。 概言之,踏歌作为一种简单的自娱性歌舞娱乐形式,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萌芽和出现了,不过从汉代宫人在每年的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踏歌的情形来看,早期踏歌大概主要还是用于祭神祈福活动。南北朝时期,踏歌的娱乐性大大增强,它不仅被用来追思情人,而且还成为宫廷和民间都很流行的歌舞娱乐活动。到唐代,踏歌活动大盛,除了朝廷经常组织规模庞大的踏歌活动外,踏歌在民间也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歌舞娱乐形式,在春节、元宵节、佛成道日、寒食节、中秋节等各种祝节狂欢活动中,都能见到群众性踏歌活动。另外,踏歌还常出现在朋友话别、结伴春游、宴饮聚会、乡村娱乐等场合中,这说明踏歌已经成为唐代社会上非常普及的一种歌舞娱乐游戏风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