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世界各地的踏歌风俗 任半塘曾经说过:“唐代踏歌,不仅盛行于中土,且遍于四裔各民族。”[2](下编,P403)的确,踏歌作为原始先民最早的歌舞娱乐形式,不独为中国的考古和文献资料所证明,而且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中的文物古迹所证实。由有关考古出土的文物可知,踏歌这种古老的舞蹈娱乐形式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许多文明古国都曾流行。 在东亚地区,由于受中华文化的强大影响,踏歌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朝鲜半岛早在东汉时期就开始流行踏歌,当时朝鲜半岛的南部有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其中马韩最大,统领三韩。朝鲜半岛居民大多能歌善舞,据《后汉书》载,马韩,俗信鬼神,“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食,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沃沮、高句丽,“本皆朝鲜之地也”,其风俗与三韩大致相同。,“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高句丽也有“十月祭天大会”的风俗,其人好歌舞,“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32](卷85,《东夷传》)。由此可见,朝鲜半岛早期的踏歌是一种农事祭神娱乐活动。在吉林集安高句丽舞踊墓壁画中有一幅《广袖长舞演练图》,五位舞者,“动作整齐划一,甩起长袖,迈开轻盈的脚步,翩翩起舞”,这幅壁画中所表现的舞人舞姿与敦煌第156窟的唐代壁画《踏歌行》中的画面非常相似[33](P111)。后来,踏歌也逐渐被改造成为高丽宫廷歌舞,《高丽史·乐志》就记载有《金殿乐》,注曰:“踏歌唱”[34](卷71,《乐志二》)。 日本的踏歌是在隋唐时期或更早时传入的③,它保留了踏歌主要是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风俗,并且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踏歌节,称之为“踏歌之节”或“踏歌节会”。“踏歌节会”是日本古代正月最重要的三大节会之一④。《日本书纪》卷三十曾多次记载了持统天皇时“汉人”(或“唐人”)于元宵节期间踏歌的情景。“汉人”、“唐人”是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称呼。由此可见,踏歌最初大约是由东渡扶桑的中国人传入的。到了奈良时代,踏歌在宫廷之中已经比较常见,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大都要举行踏歌表演,参加者除了专门的舞人,朝廷百官有时也陪同助兴。如圣武天皇天平二年(730年)正月十六日夜,天皇行幸皇后宫,“百官主典已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引入宫里,以赐酒食”[35](卷10,P121)。进入平安时代,踏歌在日本社会已经相当流行。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之后的第二年,即延历十四年(795年)正月十六日,在新皇宫举行踏歌。这次踏歌还留存下来了四首踏歌歌词,全都采用的是七言四句式,例如:“新年正月北辰来,满宇韶光风处开。丽质佳人伴春色,分行连袂舞皇垓。”[36](卷3)这些歌词与唐人所创作的踏歌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相似。另外,在每首歌词的结尾处还都有一句“新京乐,平安乐土,万年春”,类似于曲终之时众人齐声唱呼的和词,显示出日本踏歌的欢腾热烈情景。后来,大约是在清和天皇时期(859-876),踏歌作为宫廷仪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确定下来,在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举行踏歌节会。 踏歌在南亚和东南亚一带也很流行。据《云南志》载:“弥诺国、弥臣国,皆边海国也。……俗好音乐,楼两头置鼓,饮酒即击鼓,男女携手楼中,蹈舞为乐。”[32](卷10,《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弥诺国和弥臣国在今缅甸境内。“蹈舞”,又作“踏舞”⑤,亦即“踏歌”。此种舞蹈形式在古代缅甸乐舞中十分常见,《唐会要》在描述《骠国乐》舞时说:“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其西别有弥臣国,乐舞亦与骠国同,多习此伎以乐。”[37](卷33,《南蛮诸国乐》)弥臣国的乐舞大多仿学自骠国,而骠国宫廷乐舞中则较多地保留了踏歌元素。 三佛齐是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古国,唐代称室利佛逝。据《文献通考》载:“三佛齐,其乐有小琴、小鼓,昆仑奴踏曲为乐。”[24](卷148,《乐考·夷部乐·南蛮》)“踏曲”即“踏歌”。任半塘说:“唐有‘踏歌’、‘踏曲’、‘踏谣’诸名,其义则一。”[2](上编,P308)“昆仑奴”是指南海诸国与南亚一带分布的黑色或棕色人种⑥。由此可见,踏歌在这里是一种广为人们所熟知的自娱性歌舞活动。 踏歌在西亚地区的阿拉伯世界也很流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曾是阿拉伯倭马亚哈里发帝国(661-750)的首都,其舞蹈艺术在西亚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很大影响。叙利亚有一种称之为“戴别克”的民间舞蹈。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载: 戴别克,又称“踏歌舞”。它产生于古老的农业劳动和高原游牧生活,广泛流传于叙利亚各地。每逢喜庆佳节,人们便群集跳“戴别克”。其表演队形一般按人的高低一字排开,队首男子手持绢帕,高举挥旋。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敏捷灵活,多集中于腿、脚部,上身松驰,并有蹦跳和下蹲、前俯后仰等大幅度动作。男性舞者动作激烈,风度英武;女性舞者动作轻盈含蓄。生活在沙漠地带的贝都因人跳“戴别克”,具有格斗气氛。伴唱的歌词多为以方言传咏的阿拉伯口头文学,世代相传,现已有文字记录。……伴奏乐器为鼓、手鼓、唢呐、笛子、双管笛子、四弦提琴和坦布拉等阿拉伯民间乐器。根据戴别克创作的舞蹈还有《棉花丰收舞》、《盾牌舞》、《圆圈舞》等[1](《音乐、舞蹈卷·叙利亚舞蹈》)。 阿拉伯人跳的“踏歌舞”,无论是从队形,还是领舞者以及动作,都具有浓厚的西亚民族的特色,而与东亚流行的踏歌有所不同。但是,由于踏歌本身就是一种较原始的简单舞蹈形式,对动作的要求并无特别固定的规范,只要符合以脚踏地应节而舞的基本动作,就可以即兴歌舞,随意发挥。 另外,任半塘还曾提到唐代有一首可用于踏歌的乐曲《穆护砂》,又名《穆护歌》。据他考证:“‘穆护’乃古波斯语,或译为‘摩古’,意即传教师。”该曲“原为祆教《穆护》曲之煞尾,故名。”[2](下编,P118-122)它是随着西亚祆教的东传而入华的。《朝野佥载》记载:“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庙。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11](卷3)《穆护砂》抑或就是这些从西亚来的胡人在祭祀“胡天”时踏歌所唱的歌曲。 踏歌在西方的东罗马帝国也有流行。这里有在每年庆祝葡萄丰收时举行自娱性歌舞活动的风俗,据《文献通考》记载:“拂菻,其国每岁蒲桃熟时,造酒肆筵,弹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为乐焉。”[24](卷148,《乐考·夷部乐·西戎》)其“拍手歌舞”的动作也是一种类似于踏歌的舞蹈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敦煌地区还有在节日期间流行“踏悉磨遮”的民间踏舞活动,如S.1053背戊辰年(908年)寺院破历就提到:“粟叁斗,二月八日郎君踏悉磨遮用。”[38](V5,P44)“悉磨遮”,即“苏摩遮”,或作“苏莫遮”,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假面乐舞。张说《苏摩遮》词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16](P415)诗中提到的“海西”据说就是大秦,即东罗马帝国,据《后汉书》载:“大秦,一名黎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32](卷88,《西域传》)《苏摩遮》这种乐舞风俗正是沿着“丝绸之路”东传到康国、龟兹、高昌,以至中原,并结合各地的风俗民情,发生了某些变化,并应用于“踏舞”的。这一点从新疆库车出土的唐代舍利子盒上的舞蹈图像中也可得到印证,其上有一组戴着各种面具的舞人像,他们手牵着手,正扬袂踏足,作踏舞状[5](图版46)。这表明,《苏莫遮》也是一首“踏舞”曲。 由此可见,踏歌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最原始、最质朴的歌舞娱乐活动形式,不仅在中华各民族中广泛流行,而且也风靡于世界各地。从欧洲到亚洲,再到非洲的许多地区都可以见到这种载歌载舞的娱乐习俗,对世界各地人民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