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从踏歌看唐代中外娱乐风俗(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王永平 参加讨论

二、踏歌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流行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元复合型文化。在中国北方辽阔的草原地带曾经先后兴起过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等许多游牧民族,而在南方广大地区则长期生活着蛮、夷等少数民族。当中原农耕民族开始流行踏歌活动时,这种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也广为喜闻乐见。
    踏歌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出现很早。在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岩画中就有一幅四人列队舞蹈图,舞者“勾肩搭臂,连成一排,均双腿微曲,正是古籍记载中‘顿足踏地,连臂歌舞’的形象”。另外,还有一幅十几个人的集体舞蹈图,虽然其动作、队形并不整齐划一,但舞者也是手拉着手而舞蹈[21]。这些岩画内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早期踏歌活动的原始形态。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最早出现踏歌记载的是匈奴。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之第十二拍中有“羌胡踏舞兮共讴歌”句[10](P863),描写的就是东汉末年踏歌在匈奴中流行的情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族对踏歌这种歌舞娱乐形式也很熟悉。在云岗石窟9窟前室就有连臂踏歌的人群形象[1](《音乐、舞蹈卷》,P838),反映了在鲜卑民族中也流行这种歌舞娱乐形式。又据《北史》载:秀荣川(今山西忻州境)契胡首领尔朱荣,好歌舞,“日暮罢归,便与左右连手蹋地,唱《回波乐》而出”[22](卷48,《尔朱荣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二《梁武帝大通二年五月》条下亦载此事,胡注曰:“此所谓踏歌也。”《回波乐》有固定的曲调和格式,歌词以“回波尔时”四字作为开篇,其余皆可根据需要临时自编,这种灵活简易的形式很适应当时文化素养不高的胡族士兵,深为他们所喜爱[23](P180),所以可用作踏歌曲调。
    踏歌在突厥中也很流行。据《朝野佥载》记载:“周春官尚书阎知微,庸琐驽怯,使入蕃(突厥),受默啜封为汉可汗。贼入恒、定,遣知微先往赵州招慰。将军陈令英等守城……不答。知微城下连手踏歌,称《万岁乐》。令英曰:‘尚书国家八座,受委非轻,翻为贼踏歌,无惭也?’知微仍唱曰:‘万岁乐,万岁年,不自由,万岁乐。’时人鄙之。”[11](卷4)由此可见,踏歌这种娱乐形式也为突厥人所熟知。
    契丹风俗,每年过年时都要聚会作乐,流行跳一种称之为“踏锤”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据《文献通考》载:“大辽,有八部。其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随之,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焉。”[24](卷148,《乐考·夷部乐·北狄》)这种“踏锤”舞蹈,据说“就是一种近似于唐宋踏歌的自娱性舞蹈”[1](P389)。
    党项似乎也有踏歌。据《旧五代史》载,后唐明宗时,“其每至京师,明宗为御殿见之,劳以酒食,既醉,连袂歌呼,道其土风以为乐”[25](卷138,《外国传·党项》)。“连袂歌呼”正是踏歌的舞蹈特征之一。
    古代蒙古族也广泛流行踏歌[26](P391)。《蒙古秘史》就记载了蒙古族在举行庆典活动时跳踏舞的热烈场面:“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儿豁纳黑川,绕篷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27](卷1)这种庆典舞蹈,蒙古语称之为“迭卜先”,即踏歌之意,舞蹈的基本动作就是踏足。到了元朝,踏歌舞仍然广为蒙古族所喜好,如张宪在《白翎雀》诗中说:“九龙殿高紫帐暖,踏歌声里欢如雷。”[28](P273)贡师泰在《上京大宴和樊时中侍御》诗中也有关于踏歌的描写:“齐声才起和,顿足复分曹。”[29](卷5)直到近现代,在蒙古族民间还流行一种称之为“安代”(亦和查干额利叶)的古老舞蹈形式,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然保留着古代踏舞的特征。
    在南方和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有巴人、俚人、獠人、爨人、濮人、武陵夷、哀牢夷、廪君蛮、板楯蛮、南平蛮、牂牁蛮、松外诸蛮等,统称为“蛮夷”。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早以来就流行踏歌。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的崖画中就有一幅五人围圈扬臂提足舞蹈图[5](图版1、2),证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踏歌的起源也极早。
    在巴东、湖湘一带,分布有巴人、武陵夷、廪君蛮等少数民族,这里的踏歌之风特别盛行。据《岳阳风土记》载:“荆湖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令男女踏歌,谓之‘歌场’。”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说:“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18](P606)这是作者在湘西朗州(今湖南常德)时所作。朗州为武陵蛮聚居的区域,诗作描写了当地民间跳月踏歌的风俗。
    夔州是巴人和廪君蛮聚居区,当地民间也非常流行踏歌。关于巴人踏歌,早在南朝就有反映,《西曲歌》中有一首《女儿子》曲词曰:“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我欲上蜀蜀水难,蹋蹀珂头腰环环。”[10](P713)末句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巴人踏歌的舞姿和动作。另外,唐人樊绰辑录的有关廪君蛮的史料中也说:“按《夔城图经》云:‘夷事道,蛮事鬼。’……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为踏蹄之戏。”[30](《附录2》)唐人诗作中也有许多描写巴人夜唱《竹枝》踏歌的情景,如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18](P853)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写到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踏歌风俗时说:“辰、沅、靖州蛮有犵狑,有犵獠,有犵榄,有,有山猺,俗亦土著。……醉则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其歌有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盖《竹枝》之类也。”[31](卷4)辰(今湖南沅陵)、沅(今湖南芷江)、靖(今湖南靖州)三州地处湘西,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土家、苗、瑶、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
    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一带生活着乌蛮、白蛮等许多少数民族,这里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吹葫芦笙伴奏“跳月”踏歌的风俗。樊绰《云南志》记乌蛮风俗曰:“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隋言,用相呼召。”[30](卷8,《蛮夷风俗》)这说明吹葫芦笙舞蹈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此外,像东谢蛮,则有击铜鼓舞蹈的风俗,据《旧唐书》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宴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12](卷197,《南蛮、西南蛮传》)这种击铜鼓、吹大角伴奏的舞蹈往往也是即兴而舞的踏歌类舞蹈。
    在流求(今台湾)的土著民族中也流行踏歌风俗。据《隋书》载:“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8](卷81,《东夷·流求国传》)所谓“歌呼蹋蹄”,就是类似于踏歌一类的民间歌舞。
    虽然不同民族和地区流行的“踏歌”动作、姿态和曲调各不相同,但其载歌载舞的娱乐形式却受到各族人民的共同喜爱,至今在国内许多少数民族中仍然保存了这种古老的歌舞娱乐风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