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遏制战略,北约成员国的态度比较复杂。英国、法国对遏制战略既赞成,又有不同意见。在它们看来,按美国的战略,西欧国家在战争中可能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经受破坏、占领和解放的循环。因此,英、法企图以加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来提高它们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地位。它们召开布鲁塞尔条约理事会会议,讨论军事计划,促使英、法、荷、比、卢等五国就加强“防务统一计划”达成协议。接着,1949年6月~7月,上述五国在英吉利海峡、英伦三岛、比斯开湾举行一系列的空军和海军演习。西欧国家虽然希望组建以自己为骨干的欧洲防御体系,但是缺乏贯彻这种战略的实际力量。相反,它们普遍经济困难,军力不足,不仅要依靠美国的战略空军,就是欧洲的地面防务也要争取美国派兵驻守,更不必说开战后还要大西洋彼岸美国源源不断的援军了。由于在军事上要依靠美国,西欧在战略安排上就不得不放弃独立行动,1950年4月,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第八次理事会决定,将该组织的军事计划纳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范围。从此,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在防务上失去了独立意义。法国要求由它对连接非洲的殖民地和其宗主国领土的交通线承担主要责任,却因遭到美国的压制而未能被北约采纳。但是,对于北约成员国的一些要求,美国不得不加以考虑,也有所妥协。丹麦不同意将北约具有“包括及时投掷原子弹的能力”写进战略文件中,理由是如果文件泄露出去,苏联会在战争爆发时以此为借口向哥本哈根投掷原子弹。美国虽不肯采纳这一意见,但鉴于丹麦政府的态度坚决,只好做出让步。挪威要求把《北大西洋地区的防务战略》初稿交各成员国评议,美国虽然认为如此可能会增加文件最后通过的困难,却没有理由反对,只好表示同意。 北约根据地区性遏制的军事战略的要求,在欧洲地区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体系,设想以美国的战略空军(包括原子弹)为主要攻击力量,配以占优势的美、英海空力量和西欧大陆国家的地面部队,以遏制苏联;一旦爆发战争,可以把战争局限在欧洲地区。按这一战略所设想的战争将是以欧洲为主战场,海、陆、空(包括战略空军,其中部分携带原子弹)三种力量并用的战争。这就是所谓的“剑和盾”方针,即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被认为是北约组织的“剑”;西欧的地面部队则构成北约组织的“盾”,用它来抵御任何侵略者的最初攻击,后备力量则将被迅速地动员、调动起来支持这面“盾”(注:有学者将“剑和盾”称为军事战略,其实同“前沿防御”相似,它也是一种方针或手段。参见Ball,M.:NATO and European Union Movement(鲍尔:《北约组织与欧洲统一运动》),Frederick A Praeger,New York,1959,p.43.)。这种方针的根据是,北约一方面拥有一支原子打击力量,在共产党入侵西欧时可以使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在欧洲拥有足够的军队,可以防止共产党发动的政变,阻止苏联或其卫星国军队的试探性推进。基于上述思想,北约制定了以下作战计划:在北翼,固守日德兰半岛和卡特加特海峡地区,封锁波罗的海出海口,并以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博德附近的机场网形成对苏联北部重要港口的威胁;在南翼,北约一体化部队依托阿尔卑斯山,固守意大利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在正面,北约盟军主力在西部沿莱茵河一线建立防御地带,并集结大量预备队形成包围圈,待敌军进入易北河至莱茵河之间的平原,受阻于主要防御地域,并形成高度集中时,再配合运用核武器大量杀伤敌人。随后,盟军主力和强大预备队实施战略反攻,歼灭入侵之敌,乘胜向东追击,夺取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交界处的波希米亚地带,转入对沿易北河或奥得河之线的进攻。 北约则成立时,它的战略空军、战术空军和海军力量都占有较大的优势,北约的主要薄弱环节是在欧洲的地面部队不如苏联。根据遏制战略的要求,北约提出第一期建军目标为96个师和9000架飞机,并拟定了在20年内组建几百个师的庞大计划。由于西欧经济困难和北约内部的矛盾,开始的建军速度缓慢。至1950年5月,北约建立已有一年,在欧洲大陆只有10个不满员师、不到1000架飞机,而苏联则有140~170个满员师,其中仅在中欧地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就部署了25个满员师,有60000架飞机。1950年6月15日,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和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如果俄国人发动进攻,西欧将充斥骇人听闻和难以描绘的混乱景象。”(注:smay,H.Z.:NATO:The First Five Years 1949~1954(伊斯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头五年(1949~1954)》)Bosch-Utrecht,The Nether-lands,p.29~30.)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乘机加紧催促西欧各国迅速建立北约集体防务力量,实施北约战略概念,使北约的建军速度有较大的提升。根据美国的提议,北约重新武装德国,让西德参加西欧防务;建立了一支统一的北约组织部队和增加了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成立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担任司令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此外,在1951年~1952年初,北约组织的其他司令部也相继成立。因此,杜鲁门总统说:在他下台之前,“西欧防务的架子已经建立起来了”(注:[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10、299~300页。)。 地区性遏制战略基本上沿用20世纪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的传统战略概念。北约成立时,美国垄断着原子弹。它宣扬原子弹是“绝对武器”,可以运用这种武器来“维持世界秩序”。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日本投掷过原子弹,战后曾经出现鼓吹原子弹制胜论的狂热,也提出过种种原子战略的设想,但是这种理论和政策主张在自己国内并没有被接受为战略的基础,更没有被北约所接受。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军界对原子制胜论有怀疑,特别是陆军和海军反对这种理论。二是北约成员国,特别是地处前沿的西欧盟国担心原子战略的推行削弱它们的地位和作用,一旦爆发战争它们将首先受害。三是军事技术上还不具备运用原子弹打击苏联的充分条件。40年代末期美国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的重型、中型轰炸机--B-29、B-36等,都是老一代螺旋桨式飞机,速度慢,容易成为苏联新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捕杀对象。1948年,美国战略空军尽管已经拥有约50个受过训练的机组和装备精良的飞机,但是没有一个机组能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把核武器命中目标(注:[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基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页。)。因此,地区性遏制战略仍是传统的常规战略,或者可以称之为侧重依靠常规力量的地区性遏制战略。这种战略实际上是集中和协调美、英、法等国的战略考虑,要求美国的战略空军、美国和英国的海军,以及西欧国家的地面部队和战术空军等多种力量相结合,在欧洲地区遏制苏联。这种战略的推行使北约盟军各司令部的机构不断改善和扩大,使北约在欧洲的军事一体化力量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战略在推行中的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西欧盟国重整军备的步伐缓慢,要在欧洲使北约的常规力量赶上苏联、建立大体平衡的希望也属幻想,财力雄厚的美国,1953年已为装备北约部队花费110亿美元,而按照当时的战略,要在全球维持对苏包围圈,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地区保持庞大的战争机器,也是难以为继的。另外,尽管遏制战略既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也符合西欧国家的战略利益,但是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却使北约的防务计划不能完全纳入分工合作体系。第一,西欧的成员国大多数都希望拥有符合自身传统的均衡防务体系。比如荷兰,有悠久的航海和探险传统,因此不愿意限制自己的海军,希望有自己的均衡防务,以防北约一旦失灵,可是北约的防务计划却要求它集中力量来建立某种类型的地面部队(注:[美]哈里·杜鲁门著,李石译:《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310、299~300页。)。第二,北约的欧洲成员国之间互有戒心,影响战略计划的实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对法国承担中欧地区的防务不信任,要求英国、美国也派兵参加。第三,西欧的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更关心自己的殖民利益,不愿意全力参加联盟防务。法国要以相当重要的军事力量镇压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英国要保存实力维护残存的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葡萄牙则要维护它在安哥拉等地的殖民统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