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史失则求诸野”:晚明在野力量的野史撰述活动(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研究》 单磊 参加讨论

自南北朝设置史馆以来,官修史书得到长足发展,许多重要史籍出自史馆。但是,史馆修史制度本身因其难以克服的弊病饱受垢议。唐以前的史书多为私人著述,自设史馆众人分纂以来,史家精神堕落已是无可挽回,“既不是私家著述也不是家学,而是奉天子之命,经多人之手,按照分纂方法编纂”的《晋书》是“治史堕落的开始”。(40)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亲身体验史馆制度之苦,列举史馆修史之“五不可”,其中提到众人分纂之弊:“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未闻藉以众功,方云绝笔。唯后汉东观,大集群儒,著述无主,条章靡立。……今者史司取士,有倍东京。人自以为荀、袁,家自称为政、骏。每欲记一事,载一言,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41)中国古代史馆修史之弊,讫清末犹未革除,刘知几所谓的“五不可”即隋唐以降官修之史不及私修之史之总因。(42)
    到了明代,史馆修史制度之弊更是暴露无遗。王鏊认识到成化之后史馆修史的程序繁琐且难以取信后世:
    前代修史,左史纪言,右史纪动,宫中有起居注,如晋董狐、齐南史皆以死守职,司马迁、班固皆世史官,故通知典故,亲见在廷君臣言动而书之,后世读之,如亲见当时之事。我朝翰林皆史官,立班虽近螭头,亦远在殿下。成化以来,人君不复与臣下接,朝事亦无可纪。凡修史则取诸司前后奏牍,分为吏、户、礼、兵、刑、工为十馆,事繁者为二馆,分派诸人以年月编次杂合成之,副总裁删削之,内阁大臣总裁润色。其三品以上乃得立传,亦多纪出身、官阶、迁擢而已,间有褒贬,亦未必尽公,后世何所取信乎?(43)
    官方以冗繁的行政手段操纵史馆修史,导致官史生命力大为减退。官方组织的史馆集体纂修效率低下,而史馆众人分纂之流弊很大程度上是执笔操觚者不得其人、不专其任所致。纂修国史对史家素养要求很高,然而明代史馆选拔史官往往不得其人。谈迁注意到:
    明初史馆,布衣亦尚与坛坫之末,其后非公车不敢望。又其后馆阁有专属,即公车之隽,或才如班范,未始以概进也。噫!明之于功令龂龂甚矣,故史日益以偷。垂三百载而无敢以左足应者。(44)
    明前期尚能以史学素养作为准绳选拔史官,甚至出现布衣史官;后来选拔史官更多地考虑政治需要,德才兼备的良史未必能进入史馆。入清后,有名流荐举谈迁入馆阁修史,遭到拒绝。谈迁对史馆集众人分纂不抱好感,不无气愤地说:“国初布衣预史馆时,略势分,广采集。今进贤冠载笔尚论崇卑,一措大厕其间,仰望鼻息,不过呈翰吮墨,等于门下牛马走。”(45)朝廷既不能选拔优秀人才,又不尊重人才。曾参与修撰国史的焦竑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史之职重矣,不得其人,不可以语史;得其人不专其任,不可以语史。故修史而不得其人,如兵无将,何以禀令?得人而不专其任,如将中制,何以成功?苏子谓史之权,与天与君并,诚重之也。……自二史虚员。起居阙注,衣冠百家罕通述作,求风俗于郡县,讨沿革于台阁,著作无主,条章靡立,人自以为荀、袁,家自以为政、骏矣。(46)
    得其人、专其任是修史的先决条件,明代史馆修史做得还远远不够。朝廷屡屡开馆修史却次次以失败告终,激起了天启帝的怒火:
    史官无他官业,专以纂修为事。皇祖实录,开馆至今,已经五年,尚未告成,虚糜廪禄,各官职守何在?以后俱着入史馆编摩,不许私寓逍遥宴饮,亦不得给假乞差,以致出入无常,稽误大典。仍先按月送稿;其修成实录,一年两次进呈,务在早完。(47)
    散漫的史官修史效率极低,连平庸的天启帝都不得不严加斥责、敦促再三。然而,直到天启帝驾崩,完成“昭一代之盛”的修史夙愿依然遥遥无期。史官之失职、修史效率之低下由此可窥一斑。
    时人对史馆假众人之手分纂史书颇为不满,对此做了深刻检讨。焦兹提到众人分纂之弊:
    盖古之国史,皆出一人,故能藏诸名山,传之百代。而欲以乌集之人,勒鸿钜之典,何以胜之?故一班固也,于《汉书》则工,于《白虎通》则拙;一欧阳修也,于《新唐书》则劣,于《五代史》则优,此其证也。今之开局成书,虽藉众手,顾茂才雅士,得与馆阁之选者,非如古之朝领史职而夕迁之也。多者三十年,少者不下二十年,出为公卿,而犹兼翰林之职,此即终其身以史为官也。自非遴有志与才者充之,默然采其曲直是非于中外雷同之外,以待他日分曹而书之所不及,吾不知奚以举其职哉?(48)
    班固、欧阳修这样的良史独立修史则成经典,参与众人分纂则拙劣无比,更何况明代史官选拔机制僵化、缺少可堪大任的良史呢?谈迁也认识到欧阳修独撰《五代史》则卓著,集众人之手撰修《新唐书》则不太理想,慨叹:“天下事成于独而散于同,比比是也。明作者非一人,繁简予夺之间,得失相半。”(49)祝世禄认识到:“馆阁作者如林,寥寥未竣,曷故哉?古之史者有专任而无分曹,有独裁而无乱笔,故史于今者难且百倍古。”(50)明以后亦有不少有识史家持此观点,说明明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并非情绪化使然。万斯同诟病设馆分纂:“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料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也。”(51)章学诚也以唐代官修诸史行而私门著述废为由慨叹“史学亡于唐,而史法亦莫具于唐”(52)。晚清民国的刘咸炘也认识到:“夫史文之瘠,生于史体之坏。史体之坏,则由史任之变专家为官修。”(5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