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从君宪到共和(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李忠兴 参加讨论

二、投身革命洪流,拥护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伍廷芳于1911年11月12日联合张謇等人,致电摄政王载沣,请清帝退位,赞成共和:“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国民心理既同,外人之有识者议论亦无异致,是君主立宪政体,断难相容于此后之中国。为皇上殿下计,正宜以尧舜自待,为天下得人。”(注:伍廷芳等:《忠告清监国赞成共和文》,《伍先生公牍》上卷,文海出版社印行第11页。)清廷未予理睬。伍廷芳又单独上书庆亲王奕劻,一针见血地指出:“夫年来假立宪之美名,行专制之虐政,上下中外罔不周知,朝廷之大信已漓,虽复家喻户晓,其谁信之”;清室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主动放弃帝位,“与民享共和之幸福”(注:伍廷芳:《致清庆邸书》,第11-12页。)。其时,满洲亲贵载涛、良弼等为保住大清王朝,重募死士,决意暗杀赞成共和的汉人,伍廷芳亦在其列。对此,伍正气凛然,斥之为“野蛮举动”,并道出其潜伏的“利害安危之机”:“汉人百倍于满,果使挺刃寻仇,互相报复,为满旗计,后患何堪设想。”(注:伍廷芳:《致清庆邸书》,第11-12页。)
    对内,伍廷芳首倡清帝退位。而对外,伍廷芳则积极宣传中国革命,开展对外交涉。上海光复后,成立沪军都督府。他受沪军都督、革命党人陈其美之请,出任外交总长。11月12日致电世界各国,请承认“中华共和国”,电文阐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共和政体。他宣称,“吾民之所好者,为共和政体,故其所择者,亦共和政体。”且武昌起义以来,全国十八省中已有十四省宣告脱离清政府,赞成共和,各省代表会议即将举行,准备制定宪法,建立政府,中国已出现了“新气象”。据此,伍廷芳又认为,“吾人之所以欲求列强承认吾共和国者,盖以此共和政体乃事实耳”,“满清权力已具消亡,其一线余气所发,仅如登场之傀儡而已。”(注:伍廷芳:《致各友邦请承认中华共和国电》,《伍廷芳集》,第368页。)上海是国际性城市,又存在两个租界,中外关系错综复杂。伍廷芳在上海光复前就照复各国领事,请各自维持租界秩序。上海光复后,他盱衡时局,一面重申租界自行维持秩序,一面下令尽力保护外侨生命财产,禁止民军任意进入租界(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2-473,476页。)。为防患于未然,他拟订了《中华民国对于租界应守之规则》,“维持各地租界现状,免生枝节,俟大局底定,再行设法收回。”(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2-473,476页。)作为一个曾长期驻节国外,颇具声望的外交家,伍廷芳的言论,对世界舆论了解中国发生的革命运动,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保证革命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1911年12月9日,作为南方光复各省临时外交代表,伍廷芳被推举为议和全权代表,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举行南北议和。在谈判中,他竭尽心智,擘划折冲,力主建立共和政府,坚持清帝退位。“盖必如是,然后共和国体乃完全成立。否则,有类于虚君共和之嫌,故独于此始终坚持。”(注:观渡庐:《南北代表会议问答速记录》。)所有这些言行,均可视作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奋斗的不懈努力。
    伍廷芳首倡清帝退位,投身革命,在政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时所谓缙绅士大夫皆惊异之”(注:伍朝枢:《哀启》。)。皇室亲贵甚至訾其为“世受国恩,身膺重寄,乃甘心背叛朝廷。”(注: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辛亥革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1页。)那么,促成伍廷芳由君宪向共和转变的动因是什么呢?概而言之,约有三端:
    首先,“补天”希望的破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改良与革命两大势力相摩相荡,争持的无非是选择何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还是民主共和政体。换言之,改良与立宪、革命与共和是相对应的。清廷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真相一旦被揭破,即使其自身丧尽天下人心,又使改良势力掀起的立宪运动无所倚持。伍廷芳出仕清廷,孜孜矻矻从事维新改良,就是试图变革专制政体。清廷的假立宪,使其最后一丝希望化成泡影,油然而生失望和无奈。这种情绪对于一个身居海外数十载、亟望祖国强盛的人来说,显得尤为强烈。所以伍廷芳奉使美国任期未满,急求瓜代,返归沪上,弃政从隐,“提倡公益,如用国货,禁纸烟,办义赈,不遗余力。”(注:伍朝枢:《哀启》。)民国初年他在追忆中描述了自己心路演变的轨迹:“前朝供职,已历数十寒暑。季世遘乱,政纲失纽,屡有条陈,辄思补救,奈终见沮,十不一行,志敛心灰,浩然归去,不敢为利禄之恋,贻自公退食之讥也。”(注:伍廷芳:《中国民国图刍议·序》。)
    其次,革命高潮的掀起使他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伍廷芳游历欧美,对中外政体深有体察,知悉“人心之趋向,渐集民权,君权已居少数”,只是以为中国民智未开,故一直主张“应该实行君主立宪,共和立宪尚未其时。”(注:观渡庐:《南北代表会议问答速记录》。)但辛亥革命的骤兴,使他看到共和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并为全国舆论所公认。“不独留学生为然,即如老师宿儒,素以顽固称者,亦众口一词,问其原因,则言可以立宪,即可以共和,所差者只选举大总统耳。”因此,“为今之计,中国必须民主,由百姓公选大总统,重新缔造,我意以此说为确不可易。”(注:观渡庐:《南北代表会议问答速记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