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战后经济危机与凯恩斯主义问题 刘绪贻同志笼统地说:“只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会出现危机,罗斯福新政是如此,肯尼迪、约翰逊执政时也是如此。……因而就不能不采取反危机措施……肯尼迪、约翰逊实行‘新政’是必然的”(42)。并以此指责我“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以及由此根本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反抗束缚它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的干预和参与,战后经济危机有了一些新特点。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是否可以把马克思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发展、资产阶级尚未采取大规模干预经济措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笼统地来概括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而不认真研究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简单化呢?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危机,危机是社会总资本的中断,危机发挥暂时强制解决生产力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危机,就是如此。二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固定资本下降幅度很大(如战前1929-1933年危机时,1933年固定资本投资比1929年下降77.4%,1937-1938年危机时,1938年固定资本投资比1937年下降26%),生产急剧下降(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达46.2%,煤、生铁、钢产量分别倒退二十八年、三十六年、三十一年),失业人数猛增(1929-1933年失业率增加到23.7%),通货减少、信贷紧缩、物价下跌(1920-1921年危机,货币供应量减少13.7%,1921年消费物价下跌53.6%;1929-1933年危机期间,货币供应量减少25.2%,1933年消费信贷减少了45.3%,消费物价下跌53.6%)(43)。由此可见,战前危机确实通过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暂时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战前危机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为新的一轮生产发展扫清道路。战前的经济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周期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二战后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周期变形,极不规则,危机的破坏性减轻,以致使生产过剩与市场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不得发泄而被不断积累起来,使萧条和复苏阶段不再象过去那样明显,高涨也不力。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很难区分。生产与消费矛盾积累的最后结果是“滞胀”的产生。具体分析二战后经济危机的主要新特点有如下述: (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战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大规模采购商品和劳务,并实行加速折旧、减税、优惠税率等办法,对经济进行干预,使生产能力更加膨胀。联邦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调节,使垄断程度提高。与军事有关的新兴工业的兴起,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支柱,当某些老的工业部门陷入危机时,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继续增长,使生产能力畸形发展。 (二)战后固定资本经常地大幅度增加,破坏原有的周期规律,战后甚至在危机期间,固定资本下降幅度也很小,甚至根本不下降,反而上升。如战后1957-1958年经济危机中,固定资本下降最多的,也只有17.4%;在1960-1961年危机期间,固定资本下降3.7%,而在1969-1970年经济危机期间, 固定资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5%。战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少的还不到10%,最多的一次亦不过14.8%(44),在失业率方面,战后即使在经济高涨阶段,也存在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高失业率现象。这些都影响并改变了战前经济危机的格局。 (三)战后由于联邦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并将国民经济军事化,其目的本来是要通过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而实行结果,货币发行量有增无已,通货膨胀率难以控制。1957-1958年经济危机期间,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症已初见端倪。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涨3.5%、2.7%(45),比整个五十年代平均上涨率为高。七十年代开始,通货膨胀成为美国最棘手的经济问题,出现生产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滞胀”并发症。由于二战后经济危机情况与战前迥异,作为经济政策的反危机措施,自然也与战前不同。美国自建国以来直到三十年代止,一贯奉行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罗斯福在1929-1933年严重经济危机袭击下,为摆脱大萧条局面,被迫采取扩大政府开支的赤字政策,以发放补助金和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为主,刺激经济回升。罗斯福本人深知赤字财政的危害性,一直采取稳健的通货膨胀政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弥漫,1939年美国实行局部动员,国防开支增加,对外贸易额上升,罗斯福才放弃了平衡预算的念头。但1939年直接军费开支不过占联邦政府支出的15.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与二战后相比较,实嘡乎其后。战后历届政府,都以膨胀和扩大信贷等财政金融措施作为“反危机”的重要手段;六十年代将赤字财政长期化,这并不是由于财政资源的缺乏,也不是由于税收的减少;赤字财政并不像新政期间用在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是用在扩大国防开支,以维持其对外的实力政策,并刺激经济、追求经济高速度增长率,或防止、缓和经济危机。战后赤字财政,成为经常性的措施,而赤字财政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即转而采取紧缩政策,采用抽紧银根等“反通货膨胀”的措施。在长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收缩通货使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受到压抑,往往成为触发经济危机的诱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74-1975年,美国经历了三十年代以来危害最大、历时最久的危机,“生产过剩”、商品滞销与通货膨胀同步发展,官方发表的失业人数在9%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