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当代史进入学术领域的时间较短,是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开始走向学术 领域的。这20多年来,当代史的学科发展是比较快的,学术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有几 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官方组织行为的史学研究之外,形成了一些个人独立研究的学者队 伍。在推进学术研究中,双方有很强的互动性。二是研究工作不再拘泥于中央有关政治 结论,有了学术上的自觉。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突破了《历史决议》的政治论断。如对建 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再认识,对反右派运动的再认 识等等。三是研究的客观性加强,有了学术规范的追求。研究者从史料的整理,史实的 考证进行客观性研究,实事求是地纠正了过去的一些陈说旧见。即使是过去政治敏感性 很高的中共党史,也逐渐脱离了泛政治的窠臼,开始恢复了历史学的面目。官方史书的 修订中,从历史事实出发,修正了过去一些不实之词。 但整体来讲,中国当代史还属于史学领域的幼稚学科,学术环境还不健全,还比较缺 乏学科理论和治史方法。虽然已经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但学科体系还没有科学化系统化 。这在史源开发、理论方法到话语体系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当代史研究有比较完整的档案材料,但开放程度比较有限。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有史源的扩大,才能有学术的活跃。史源的开发,有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档案的开放,一是新史源的开发。民国时期内阁大库档案的开放,带来了明清 史研究的繁荣;敦煌文书的发现,促成了敦煌学的兴起。在当代史学研究的史源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了史志的专门研究机构,收集整 理出版了许多党史、国史、部门史和地方史的资料,相继出版了有关专史,成为盛世修 史的一个景观。当前有关当代史的基本材料,大致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公开出版的报刊 资料,一些部门出版的专门史和文献集,各地出版的地方史志材料。二是国家档案馆和 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中央权威部门陆续公开的文献、档案资料。如《建国以来中央文件选 编》,国家领导人的文选、文集、文稿、年谱和传记等。《党的文献》等刊物也有选择 地披露了一些档案资料。其中,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国家领导人的文稿和谱传,提供 了许多外界接触不到的珍贵史料。三是历史当事人的日记、笔记和回忆录等。四是海外 有关中国当代史的材料。特别是苏联(前)和东欧等国的档案开放,对研究新中国的国际 关系,研究新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史料。但相对这段历史的丰富性而言 ,国内史源开发的程度还是不足的。主要是档案开放利用方面的不足。 在文档的开放利用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内部档案的开放限制。国家按照30年解 密的规定,开放了一部分档案。但还有一些涉及到国防、外交、国家安全以及一些高层 活动等方面的档案还没有开放。查阅档案的限制较多,可供利用的部分比较有限。相对 来讲,地方上的档案比中央档案要限制少一些。二是对一些过去公开出版物的查阅限制 。例如红卫兵小报和“文革”中流传的中央首长讲话等资料,有关收集单位也是将其列 入不开放之类的。档案当然不能说明历史的全部,但它是解读历史的基本信息。在某种 意义上讲,档案开放到什么程度,历史的研究才能到达什么程度。经过有关部门挑选开 放的档案资料,考虑的首先是政治影响因素,取舍的标准未必科学,有时还会出现错讹 。档案资料的不完整,给史料整理带来困难,难以校正历史记忆上的错误,也给历史解 读留下了过大的想象空间。由于史源开放的不足,许多事情的细节和真相还不很清楚, 遗留下很多历史疑点。 当代史有极为丰富的官方文献、内部档案、个人档案和口述史料,但随着时间的变化 ,这些资源也在不断流失。如在“文革”结束后的平反冤假错案中,按照中央的要求, 组织人事部门对人们的档案材料进行了几次清理。这在政治上非常必要,销毁了特定历 史条件下塞进去的那些不实之词,打碎了这些无形的政治枷锁。但作为历史研究,它使 个人档案记载的人生经历不完整了,给研究历史细节带来了困难。 还有在政治转型过程中,因单位撤销、人事变动等情况,也会造成档案材料的散失和 不当销毁。在口述史料方面,也有流失的问题。历史的当事人是亲历历史的活资料,可 以和档案材料相互印证。一些有心人,为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回忆。但也有些比较关键的 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没有留下他们的回忆。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以负面形象出现的 当事人,因为话语权受到一定限制,很难见到他们的东西。但他们又是一些关键性事件 的参与者。随着这些当事人的相继去世,有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已经难以说清楚了。对于 刚刚过去的历史,存史甚至比述史更为重要。能够给后人留下完整的历史记录,是传之 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90年代以后,情况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变化,人们的历史意 识加强,比较注重史料的收集,特别是民间史学的兴起,对民间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起了 很大的作用。 (二)当代史有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发展还不平衡,研究视野还比较狭隘。 进行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高层人物政治活动的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的内部档案,普通研 究者难能涉猎。这是这些题材的政治敏感性决定的。但如果把研究的视野放宽,放眼于 其他相关研究领域,可供研究者利用的学术资源则是相当丰富的。如在政治史方面,除 了上层政治以外,还有地方政权的中观政治,还有单位范围的微观政治。上中下三方面 综合起来,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政治史。中观政治和微观政治方面,研究价值并不次于 上层政治活动的研究,研究资料却相对容易收集,研究禁忌也要少得多。还有专题史方 面的研究,比如政治生态的变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关系,党 组织和群众的关系,信息与政治的关系,决策方式和执行方式,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 法,社会运动中的群众心理,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政治概念的使用和语义变化,社会 控制的方式,政治运动中的人性,典型政治人格分析等等。这些方面,史料资源比较丰 富,一般涉及不到国家政治活动的机密领域,研究的禁忌也比较少,都是可作深入研究 的。从以史资政的角度讲,这些研究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至于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 和民众生活史等领域的研究,研究的天地就更为广阔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观历史的个案研究。微观历史的个案研究,具有综合研究的性质 ,有着一滴水见大千世界的价值。国外学者一向比较注意。美国学者弗里曼等人在河北 一个村子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工作,走访几百人,写出了一本有世界影响的专著(中 文译名《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国学者也 有许多深入到基层社会进行研究工作,但多是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从事现实问题的 研究。在当代史的史学领域,个案研究的工作也有学者开始做了,但比之上层的和宏观 的研究,像样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能够下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的微观研究,就更为少见 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