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丰富唯物史观 从20世纪中国史学同唯物史观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两点认识:一是21世纪中国 史学仍将同唯物史观保持密切的联系,后者对于前者的意义仍将是十分重大的;二是要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更高的科学程度上运用和丰富唯物史观,从而推进中国史学的发 展。 从这两点认识出发,我认为要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严重教训的阴影中走出来。如前所述,20世纪中国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取得 了突出的成绩,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由于种种原 因,人们在运用唯物史观时也走了不少弯路。从学理上看,史学界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理解、研究,确有一个发展过程,幼稚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从历史条件上看,在唯物 史观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政治上“左”的思 潮的干扰。上述两种情况带来了两个严重后果,即或者把唯物史观简单化、教条化,以 理论代替学术,或者把唯物史观片面化,绝对化,以原则代替具体研究。这两种后果的 本质是一样的,既曲解了唯物史观本身,又阻碍了历史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这种情况, 在改革开放前的那些年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现在,是到了我们完全走出这个严重 教训所笼罩的阴影的时候了。我们应当像总结成就一样,认真总结教训,这就要求我们 正视严重教训,重新学习理论,改进运用方法。 (二)进一步认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价值。不论是总结成就,还是记取教训,我 们都会碰到如何看待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问题。这些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恩格斯在《卡尔·马 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卡尔·马克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出的有关 论断。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价值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用来代替这个体系。其次,它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 的考验,没有被驳倒,更没有被人们遗忘和抛弃,这从另一个方面有力地证明了它的生 命力,它的存在的合理性。 (三)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上的创新。从史学前辈 的治学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翦伯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如何处理历 史上的阶级关系”、“如何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如何处理历史上的国际关系” 、“怎样对待发展观点”、“怎样对待全面观点”、“人民群众与个别历史人物”、“ 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重大问题⑧,是从理论上作出了精辟的论述。白寿彝先生主编的 《中国通史纲要》和多卷本《中国通史》导论卷,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农民阶 级身份的分析和国家职能的认识,对人、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 系的认识等,都是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结论。在这方面,中国史学 界还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事实证明,唯物史观不会窒息人们的创造力,而是要我们 去发现这种创造的方法和途径。 (四)运用唯物史观,要有气度,要有吸收那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的雅量与勇气。这是 从以往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教训,也是从近20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一 条经验。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是一定要排斥任何其他的理论和方法;相反,对 于那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应当予以吸收,为我所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唯物史观 在同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比较中显示自身的特点和活力,一方面也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 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容。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唯物史观仍将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些新问题的 基本理论;而新的理论认识的创造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我们在上述几个方面都 做出艰苦的努力。 ---------------------------------------- 注释: ①见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1947年)。 ②见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1920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自序(1929年)、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1938年)。 ③《当代中国史学·引论》,胜利出版公司,1947。 ④《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见《史学要论》附录第188~194页,河北教育 出版社,2000。 ⑤《历史哲学教程·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⑥《龚自珍全集·尊史》。 ⑦《民彝与政治》,见《史学要论》附录第87~88页。 ⑧《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见《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三)第59~71页 ,人民出版社,1997。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