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 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及自身结成生产力关系和生产关系 ,其中生产力是相对积极的因素,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要引起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进而带动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动。于是一定的意识便成为一定存在的反映,一定的理论以 一定的社会需要为基础,任何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一定的道德 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被支配者 头脑中的反映……这一揽子解释的合理性由于显而易见,所以但凡近现代观察到几次生 产力变革引起一系列历史变革的西方史家和历史哲学家,都赋予生产力的进步以决定意 义,都把工具革命(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②)看作是历史进步的 基本动力,以一变带百变,也就是美国华裔史家唐德刚的名言“一转百转”。读读英美 主流史家所写的通论性质的著作,比如剑桥系列的史著,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之类主流著 作,总是能发现有这样一种基本思路贯穿其间。 (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中,阶级分析方法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自己 曾说过,阶级分析法并非他的发明,而是他的借用。他的创新主要在于两点:阶级的存 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前者已被历 史确切无疑地加以证实,后者尚待历史的证实。列宁曾在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思想来 源中特别提到这一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源自近代法国的历史家的著作 。这显然是一种对马、恩的误读。阶级分析法并非始于近代欧洲。早在基于社会分化的 文明社会问世以后,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客观事实就被古代思想家所普遍注意到。古典作 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亚里斯多德、西塞罗、李维、阿庇安等,都在解释历史现象时 明确运用了阶级分析法。马克思特别欣赏阿庇安关于罗马共和末期社会冲突背后隐含着 两大阶级对抗的说法,证明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地的距离较法国史家要远得多。文艺复兴 时期的西欧史家,当然地继承了古典史学的这一方法。到了近代和现代,经过暴风骤雨 般的阶级斗争洗礼的西方史家,更是把阶级分析法当作自己的主要分析法之一,尽管采 用的术语、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或多或少地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只要社会存在着不 同的利益集团,存在不同的阶级和等级,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阶级分 析法也就不会过时,唯物史观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就必然具有它的使用价值。 四、唯物史观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应用到社会历史当中,认为社会真理具有相对性, 一定时代的人们只能在时代允许的范围内认识他们的问题,坚决否认人类社会存在所谓 的最终解决或永恒真理,这比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同类认识早了半个世纪。唯物史观关 于历史共同性和多样性、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等几对矛盾的认识 ,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出发点。 五、唯物史观曾经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史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治史方法,因而为 中国史学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深刻印记,有力地推动我国史学的发展,培植出我国 史学界重视史学理论的浓厚风尚。但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解释 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也曾整体上把唯物史观实用化、教条化、神圣化,把适合自身现实 需要的成分就拿来用,对现实需要无益甚至不利的成分便束之高阁,认为19世纪形成的 唯物史观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施之万代而不惑的绝对真理,从而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历 史削足适履,硬塞进自己理解的唯物史观的模式中去,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将一种极富生气的、发展变化的理论变为僵化保守的宗教戒律。因此,如何在新的世 纪里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将是我国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者必须应对的挑战。只有在坚持 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为这一历史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之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解释利器的功能。如若像过去一样死守教条,一个字、一句话 、一条定理都不能调整,就势必会把唯物史观推向荒谬,从而最终葬送这一伟大的思想 体系。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 ②这些都是西方史家自创的术语。 ---------------------------------------- 关于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问题的几点浅见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史革新 研讨“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的问题,对于刚刚跨入21世纪、面临新的挑战与 机遇的我国史学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 入中国以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而且也给中国史学的发展带 来了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 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唯物史观仍然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仍然是指导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其理由如下: 首先,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理论,本身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是指导人们从哲学和宏观的高度,多层面、多视角、动态 地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不仅深入考 察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不仅吸收了政治学、经济学、历 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而且还把研究视野扩大到 自然科学领域,可谓是集中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列宁在评价唯物史观时说:“马克 思主义则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 途径,因为它考察了一切矛盾趋向的总和,并把这些趋向归结为可以确切判明的社会各 阶级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排除了人们选择某一‘主导’思想或解释这个思想时所抱的主 观主义和武断态度,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 《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列宁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 史唯物论的产生,既反映了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人类关于社会认识深入发展 的必然。它的形成在社会认识论中导致的重大变革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观察社 会历史的理论框架,完成了社会认识论研究形态的历史性转换,为人们科学认识社会的 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是不容质疑的。自 唯物史观创立以来,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苏东事变以后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暂时处于发展的低潮时期。但这 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在20多年来坚持改革开 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历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1995年巴黎召开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在认识世界 方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力的工具。从1995年到1998年,千人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国 际学术会议召开过四次之多。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民意测验结果,马克思 被评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同期,路透社邀请各国政界、商界、学术界部 分专家评选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仅以一票之差居第二。不少人都承认,马克思的《共 产党宣言》、《资本论》对过去百余年间的全世界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邓小平在谈到苏东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形势时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 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 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 回事!”又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 小平的话是意味深长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