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欺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 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都没有能够解决中 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它作为 认识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为之一新,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一变革在史学领域的反映 就是唯物史观的传入和运用。唯物史观的传入恰恰给中国史学注入了活力,使中国史学 摆脱了封建主义史学、资产阶级史学所固有的的缺陷和局限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历史来看,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史学的指导理论,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再次,中国史学研究发展的历程证明: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是使我国史学发 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思想理论保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是与李大钊、陈独秀 、瞿秋白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唯物史观的宣传、研究密不可分的。李大钊的《史学 要论》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作。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郭沫若、翦伯赞 、范文澜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做出 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著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对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了精辟的阐发,为唯物史观在我国史学界指导地位的确立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史学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继续蓬勃发展,逐步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世界历史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在此 期间,尽管出现过种种失误和错谬,但取得的成就则是有目共睹的。关于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种问题的研究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加强了研究资料的整理 出版工作。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史学领域更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不仅传统研 究方向有了新的进展,而且在“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方针的积极影响下,开辟了 大量新的研究领域。新成果的涌现层出不穷,重要者有:白寿彝《中国通史》、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郑师渠《中 国文化通史》、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冯尔康 《中国宗族社会》、顾诚《南明史》、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罗尔纲《太平 天国史》、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马克垚《西欧经济形态研究》、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等。同时,史学研究还注意到对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吸收,海内外学 术交流大大加强。中国史学取得的成就和发展,都与唯物史观的指导密不可分,是唯物 史观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有力体现。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21世纪,中国史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 观也要在指导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发展和完善。只有同时兼顾这两个 方面,才能保证中国史学的健康发展。本人就此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唯物史观,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坚持以唯物史观基本原 理为指导的学术方向,又要建立起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论,并要关注现实,不断从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2.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须和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优秀成份(包括它的思想、理论、方 法、学术传统和风格等)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3.坚持、发展唯物史观必须要有开放的学术气度,积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就 ,以及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对于一切有益于发展中国史学的科学成就都主动借鉴。 4.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推动中国史学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保障还是创作出一大批 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质学术成果。广大史学工作者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发扬“ 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研究,辛勤著述,写出更多的学术精品,这是中国史学在新 世纪再现辉煌的根本希望所在。 正确总结经验 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刘宝才 唯物史观是研究现实和历史的科学工具。我们应该正确总结经验,更好地运用唯物史 观研究历史,为我们的时代作出贡献。 一、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经验说明什么?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里,试图依 靠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思想改造、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结果已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取得 了巨大胜利。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最直接、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经验。这个经验的意 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从正反两面说明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论。正确总结这个 经验,有利于消除我们对唯物史观认识上的混乱。 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历史研究中出现过的问题,不是唯物史观造成的。例如:( 一)50年代后期提出要把“厚古薄今”作为研究历史的方针,60年代中期进行的李秀成 问题讨论,70年代中期掀起的批儒评法运动,实际都是政治运动,是政治运动在史学界 的表现,或者叫以研究历史的面目出现的政治运动。政治问题,原因不在理论,不在唯 物史观。(二)历史研究中存在泛政治化和政治至上的问题。用阶级斗争概括几千年的历 史,过分拔高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都是这样的问题。泛政治化和政治至上倾向曾经被 作为历史唯物论宣扬,而其本质恰恰是唯心史观。(三)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争论最久,分 歧最多,成果不大,也可以算是问题。出现这个问题与唯物史观没有必然联系,最多只 可以说与对于唯物史观理解不确切有关。 三、正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含义和意义。(一)一些人赋予唯物史观过多的、它本来所没 有的含义,另一些人又因为怀疑某些唯物史观本来没有的含义而怀疑唯物史观。必须剥 除人们赋予的多余的含义,才能够确切理解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含义只有两点: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有规律性。在这两个基本观点之下可能出现的不同见解都 是唯物史观可以涵盖的。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几种生产方式,以及划分为一些什 么样的生产方式,都是唯物史观允许讨论而不排斥的。(二)我们仍然同意这样的看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第一次使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可能变为科学。我们认为,历史上和现 在所有的各种历史理论中,唯物史观是科学水平最高的,理论认识最深刻的,对于历史 研究具有任何别的理论不能代替的意义,但这不等于说唯物史观的意义是无限的。它主 要是对历史作宏观解释,研究相对具体的历史现象,还是需要适合所研究现象的性质和 特点的具体方法;同时,唯物史观研究历史问题有它的独特视角,并不排除运用别的方 法从别的视角进行研究。犹如从日地关系研究季节变化是根本的,因为地球上季节变化 从根本上说是日地关系决定的。但是在研究具体地区、具体年份季节变化时,并不排除 同时从地形、人类活动等诸多角度进行研究,而且承认其他角度的研究是必须的。 四、运用唯物史观创造性地研究历史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白寿 彝先生曾对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本书出版是中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阶段性的标志。白寿彝先生这样说的理由是:他认为这本书创造性 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古代社会的理论,把古代社会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 殊规律统一起来,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出版大约半个世纪 以后,我们看到顾准研究希腊城邦制度的著作,其中同样发现了希腊与中国古代社会互 不相同的特点。顾准的书里没有提到侯外庐,他通过独立研究得到了与侯外庐一致的结 论。这件事情再次证明侯外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取得的成果的科学性和持久生命力 ,同时也证明研究历史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