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前夕,13州根据《邦联条例》组成了具有各州联盟性质的邦联政府,1789年各州又根据《联邦宪法》成立了美国联邦政府,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随后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富强之路。与之相比,独立后的西属美洲乍一看也有不少建立统一的联邦国家的依据,如殖民地的经历大致相似;都讲西班牙语;都信奉天主教;社会风俗及道德标准没有多大的区别;独立运动的敌人和独立以后面临的任务也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独立后的西属美洲不仅没有出现象美国那样统一的联邦国家,甚至连一个邦联国家也没有出现,即使大哥伦比亚和中美洲联邦这样小区域性联盟的出现也是短命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本文试图从地理、政治、经济、种族、社会、独立战争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地理分割,交通不便 西属美洲的山脉、荒漠、丛林对该地区历史、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与地域狭小的北美13州相比,西属美洲幅员辽阔,① 地形复杂,其囊括了北美13州以南的几乎所有的美洲地区(巴西除外),地理特点是:(1)山脉绵延不断、纵贯南北,形成多处高原和山间谷地。中美洲有东马德雷山和西马德雷山,两支山脉之间形成一中央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山势险峻,最高峰阿孔卡瓜海拔7040米,位于智利和阿根廷的交界处。该山在玻利维亚分成东西两支,并列向北延伸,两支脉间形成高原地带。高原上沟谷相连,山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居民点多散落在海拔两千到四千米的山谷盆地之中。(2)安第斯山以西,以及中美洲和墨西哥等大多数地区的河流都是流程短,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只有安第斯山脉东部的水系(亚马孙河、马格达莱纳河、拉普拉塔河、奥里诺科河、圣弗朗西斯河)具有流程长、流域面积广的特点。(3)有大片的热带雨林,从墨西哥的特万特佩克地峡到地跨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格兰查科平原,覆盖着成片的热带雨林,特别是亚马孙流域的原始热带雨林至今仍是人迹罕至。(4)在智利和秘鲁的太平洋沿岸,以及墨西哥北部、巴西东北部和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还分布着沙漠地带。这些地理特点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历史、政治和社会组织。一直到独立前夕,西属美洲仍地广人稀,自然地理屏障重重,大山、森林、荒漠、遥远的距离将千万个村社和地区相互隔离,“数千个行省首府、城镇、村庄,不管是大还是小,通常都相互隔离,被高耸入云的、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大山所环绕。”[1](p.22) 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麦德林、卡利、波帕扬远远不同于波哥大,事实上,大山的阻隔造成了哥伦比亚的地方性,赋予诸如托利马这样的地方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自治意识。在秘鲁,阿雷基帕孤立于利马数个世纪,只有骡道而没有像样的大路,直到20世纪初,从阿雷基帕到利马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没有好的道路,也没有统一的语言。在墨西哥农村,大约有90种以上的地方方言,语言中往往充满了带有地方特点的词汇、声调和语意。通常,村社之间还有相互的敌意,他们有着不同的衣着风格,不同的居住方式,不同的家庭组织模式,不同的手工工艺。危地马拉的妇女,通过其穿着的外衣的不同颜色和设计,能分辨出她是属于哪一个村社的。在墨西哥的恰穆拉(chamula)和特里凯(trique),印第安人中还留有一夫多妻制的残余。各地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墨西哥,尤卡坦、塔瓦斯科、索诺拉等地都为各自的特性感到骄傲,同时却蔑视对方的特性。 西属美洲“太辽阔、太多样性以至于很难形成单一的忠诚”。[2](p.35) 相互隔离的自然环境,使各地区的民众目光短浅,只考虑本庄园、本村庄和本地方的利益,而不知道有全国和全民族的利益,只知道听命于庄园主或本地强人的号令,感觉不到全国和中央的权力与号召。当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灵的时候,大山、荒漠、森林等自然屏障往往能使地方和地方首领自我感觉优越于中央及中央领袖,他们对保卫地方利益充满信心,地方主义得以膨胀,相反,这经常使中央政府产生一种威胁感、恐惧感,在试图采取强硬态度处理与地方关系的时候经常发生动摇。 二、重商主义和大庄园制度盛行,缺乏统一的经济联系 英属北美独立前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北部各殖民地已成为国内工商业中心,中部成为农业中心,南部发展为大种植园经济,这种区域性分工造成了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但西属美洲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大庄园经济却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互联系。 西班牙对殖民地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根据这种政策,贵金属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宗主国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银而奉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只把殖民地当作一种通过输入贵金属和经济作物产品来积累财富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还把殖民地当作宗主国工业制成品的一个市场。殖民地的全部作用就是被组织起来服务于宗主国的直接需要,而当地自身的发展则完全被忽视。殖民地的生产被限于矿业和农业,矿业作为王室税收的主要来源而受到了国王的特别重视和保护,能在宗主国和国际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经济作物,如蔗糖、棉花、可可、靛蓝、烟草等的生产也受到鼓励,但与宗主国利益相冲突的农产品,如葡萄酒、橄榄油、亚麻、桑蚕业等的生产则受到禁止。至于能与宗主国产生竞争的制造业,如棉布和毛织品,则采取严格的限制。在贸易方面,殖民地被禁止从事与外国的直接贸易,严禁将非西班牙产品直接运进西属美洲。法律规定,凡与外国人通商的美洲居民一律判处死刑并没收其全部财产。为加强管理,王室在西班牙创设贸易署,专管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事宜;为了便于控制贸易和征得各种税收,确立特许港口,把通商限制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港(1717年改为加的斯港)和美洲的维拉克鲁斯、卡塔赫纳、波托贝洛、哈瓦那等少数几个港口;建立“双船队制”,实行军事护航;禁止外商参与西班牙美洲贸易。而对殖民地本身,则是限制和禁止美洲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同时还规定,未经皇家政府批准,美洲本地的居民,不能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省份。这是对殖民地一体化影响最具破坏力的规定,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因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模式,如新西班牙和秘鲁总督区的白银采矿业,新格拉纳达地区的种植园经济,拉普拉塔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但这些经济都是初级产品生产,都是面向出口的、各地一般通过本地的港口直接与宗主国发生贸易关系。在殖民地后期,随着宗主国管制的放松,各总督辖区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次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机遇、就业、资源等因素往往需要得到保护和发展,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次区域性的利益集团和地方性的认同感,分裂的经济结构由此产生。由于各地之间的联系受到限制,结果造成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还不如各殖民地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的局面。1825年玻利瓦尔在秘鲁时指出:“我们知道加拉加斯的消息晚于俄国的消息;我们先从英国,而不是从加拉加斯收到胡宁发出的报告;有时,我们同时收到伦敦和波哥大同天的报刊。”他还在拉普拉塔写信给朋友说:“我们在这里收到欧洲的消息,总是比波哥大的新。”[3](pp.161-162) 各地的大庄园是分裂的经济结构中更小的单位。适应殖民地矿业和西班牙人市镇的发展,农村的大庄园兴起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已经成为各地农村的一种主要经济单位了。殖民地的大庄园已经不同于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庄园,它处于商业资本主义时代, 通过为殖民地市镇和矿区生产而间接地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服务,它的兴盛和萧条以及对劳动者的剥削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曲线变化,庄园劳动力中也有了微弱的雇佣劳动的成分。因此,大庄园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的因素。但是,从大庄园主占据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劳动力的角度看,大庄园的封建性仍是明显的。同时,它还有不少其他中世纪的特征:如作为经济单位,大庄园的生产是低效率的。大庄园主占据大片土地的目的既是为了满足“贵族”心理欲望,又是为了消除竞争者和获得印第安人劳力,但他却不能充分地利用土地,对土地的投资很少,技术也比较落后,导致大片土地荒芜或粗放耕作;作为社会单位,大庄园内部是一个微型的等级社会。大庄园主处于最顶端,他对庄园成员实行“恩威并重”的父权主义统治,不仅有义务“照料”和“保护”他们,使他们成为基督徒,同时对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作为行政单位,大庄园是地方政治权力的中心。大庄园具有一个独立社会所通有的附属物,包括庄园主的大宅院,作坊、商店、教堂、学校等,与附近的印第安人村落连成一体。大庄园主凭借对土地的垄断和在地方市政或司法部门的任职,控制着周围地区的小庄园和市镇,有的大庄园主甚至拥有私人武装和监狱。[4] 结果,大庄园主成了地方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天高皇帝远的边远地区尤其如此。中央政府名义上的权力集中与大庄园主在地方上有效的惟我独尊之间的对照,成为独立后产生政治分裂势力的温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