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民族”思想及其中国边疆研究意义(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哲》 宋培军 参加讨论

(30)《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5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533页。Marx Engels Selected Correspondence,Moscow: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1953,pp.40-41.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Werke,Dietz Verlag,Berlin.Band 27,1963,S.453.
    (3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导言》(1857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7页。
    (33)《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3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0页。
    (35)恩格斯:《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1页。Marx Engels Werke,Band 39,Dietz Verlag Berlin,1968,S.205.Marx Engels Selected Correspondence(Moscow:Foreign Language Publishing House,1953),548.
    (36)“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此处对于人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的分野表明,本义的生产力即生产“能力”不就是狭义的生产力“劳动资料”,也不就是广义的生产力“劳动方式”,“生产力”的三义区分是必要的。《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0-587页。Karl Marx,Capital,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第435页。
    (37)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1-302页。
    (38)魏光奇:《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17页。
    (3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8页。
    (40)“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material elements of a complete revolution)”有两个:一方面是一定的生产力(阿多拉茨基版、新德文版、MEGA2版以及广松涉版都把此处的德文确定为Produktivkrfte,唯有梁赞诺夫版判读为Produktionskrfte,从上文刚出现的“生产力[德文原文Produktionskrften]、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的用词看,梁版更为合理。英文the existence of productive forces),另一方面是革命群众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93页;[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52、226页;Karl Marx and Engels,The German Ideology,28-30)。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对此点表达得更为明白:“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eine Produktivkraft)。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Produktivkraft)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194页;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Werke,Dietz Verlag,Berlin.Band 4,1959,S.149,181.
    (41)蒋大椿:《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4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参见Karl Marx and Engels,The German Ideology,7,18;[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6、200页。
    (43)《顾准笔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442页。
    (44)罗荣渠指出:“抽象地谈‘人的生产能力’……抛弃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倒退,而不是前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第80页。
    (45)吴英:《关于现代化的含义、模式和规律--对〈现代化新论〉几个理论观点的评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46)庞卓恒:《怎样寻求世界历史上先进变落后和落后变先进的根本原因》,《世界历史》2009年第4期。
    (47)吴英、庞卓恒:《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与蒋大椿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