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丸山真男“原型论”考辨(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韩东育 参加讨论

其次需要讨论的是日本“历史意识原型”中的殷商要素问题。丸山曾把“势”解作“德”:“在《日本书纪》中,德的首次出现,是‘伊奘诺尊,功既至矣,德亦大矣,于是登天报命’”,“该‘德’,在《书纪私记》乙本中,被特别训解为‘以支保以’(いきほひ)。而且,《日本书纪》之‘德=いきほひ(势)’的用法,绝不仅限于神代期。例如,‘钦明纪’十六年二月条中滞留于日本的百济王子惠就曾说:‘依凭天皇之德,冀报考王之仇。若垂哀怜,多赐兵革,雪垢复仇,臣之愿也。’一般情况下,‘天皇之德’被训解为‘すめらみこといきほひ’,所以,倘从前后关系看‘钦明纪’之‘德’,就会发现,比起伦理的和规范的观念,该‘德’的意味与‘威’和‘势’,已十分接近。”那么,这个与周代之“德”大相径庭的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又渊源何处呢?白川静注意到,甲骨文中的“德”与作为地方治理手段的“省”,在形义上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即由眼目之呪力所构成的威压力量足以使对方屈服。(52)“德”这一与“势”极为相近的意味,到了周代亦有不同程度的孑遗。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大盂鼎》中,有“今我隹即刑禀于文王正德”一语。白川氏认为,这里的“正德”不是一般人所谓“正义之德”。由于“正”实际上是“征伐”之“征”,因此,“正德”的真义应该是“征伐之德”。(53)丸山指出,当“德”的威势特征和《孙子》中“力学式运动能量”的“势”转化成时间范畴时,就变成了威压可以推动历史的“时势”=“天下之大势”了。他承认,日本的职业战斗者武士以及在日本史上发挥过划时代影响的武家政治,显然在日后的历史展开中步入了有别于东亚诸国的歧路。(54)
    与“势”相连带,丸山所谓“次第生成不断行进之势”(つぎつぎになりゆくいきほひ),固不乏立足当下的意蕴,但更带有明显的未来价值取向。这意味着,该取向应当建立在有利于事态发展的谋划上而不是相反。其中,《孙子》的兵法无疑体现了最大的利害,所谓“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是也。惟其如此,“运筹帷幄”的“庙算”,就成了战事所赖以展开的必备前提。然而,“庙算”的内容尽管部分导入了周以来的“道德”和“人心”观念,但“庙算”的基本性格,却与如何谋求未来成功的殷商“卜算”文化,一脉相承。这种文化,体现在商代的官员中,叫做巫、卜、祝、史,而在后来的哲学中,则被凝练为《易经》中的“象数之学”。由于这种看似迷信的预测手法其实充满了积极的未来指向意义,因此,比较起一成不变的“义理之学”,“卜算”似乎更富于活力和将来性。(55)在这一延伸线上,丸山所谓日本人“尚幼不慕长”之习惯,其实更多体现了“不为往古肆志,惟以来日为心”的未来性。这就使殷商久历年所的惯习,不能不引人注目,即“商人的周祭制度摒弃了远世的先公高祖,所祭祀的男性祖先由先公太甲开始,无论直系、旁系先王,甚至未及即位但已立为太子者均被祭祀”,“由此可以看到,商人对自己的祖先是重近世,轻远世”。(56)而“祖灵往往是被作为‘寓灵于子’并面向未来的生成发展能量来对待的”,“血缘系谱的连续性,也是通过旧的死去与新的生成这一流脉才能得到体现”这一丸山曾经强调的现象,(57)其实在白川静反复论述的新天皇即位大典--“大尝祭”之“真床覆衾”仪式中,早已有过最经典的传承和体现。而这一承自商周时期、在中国业已息影绝迹的古老仪礼,却完好地保留在日本的“皇室典范”中。(58)
    第三个需要讨论的是丸山“政治意识原型”中的殷商要素问题。丸山的相关分析虽不失对日认识上的洞见,但在“原型”面前贸然冠以“日本”字样,却略显无根。早年移居日本的大陆和半岛人在日本海沿岸所采取的据岛防卫行动,无疑曾构成其政治空间得以封闭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邪马台国”,乃物部族所创下的日本古代王朝。鸟越宪三郎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物部降临神话”中,“天物部”氏族共有“二十五部”。这些人来到日本后,曾作为海上防卫力量、本土防卫力量和故乡防卫力量,被分别布置于濑户内海的要冲地段、淡路岛、明石海峡和鸣门海峡,以及北部九州的远贺川流域和鞍手郡地带,对北部九州沿海地区乃至内海一带的可能来犯之敌,形成了饶有效果的防护链。其中,在海上防卫系统的遗迹中,考古人员还从面向濑户内海的高地集落建筑遗址中,发现了数量庞大的石簇武器群;而在明石海峡与淡路岛一带,还有一座兵库县最大的前方后圆坟(全长194米)。这是一座拥有二重护卫河的石头墓,据说是大和朝廷为监视明石海峡给派遣于当地的明石国造所建的巨型古坟。(59)这意味着,最早来自大海彼岸的部族,其上岛伊始,似乎已有意识地把防范可能会进一步涌入日本并与之争雄的外来势力,作为敌人来对待。而这种行为,客观上已将携自大陆和半岛的文化、制度乃至风俗习惯在列岛内部封闭起来,并从此进入了一个使之自我发展和单色调完善的“自循环”过程。这就使作为物部王朝的邪马台国及其政权组织形式,成为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大问题。如前所述,女王卑弥呼的政权结构,曾明显表现为政教分治倾向,即祭祀权由卑弥呼掌握,而行政权则由其弟负责的“二重权力结构”。由于天然正统出身的祭祀权掌握者具有所有世俗权力均不可企及的神圣格位,并且掌祭者乃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至高标准和公正化身,惟此,掌祭者反而不需要介入太多的日常俗务,因为那不但会有损于他(她)超然物外的神圣性和“役物而不役于物”的权威性,也会妨碍只有他(她)才具有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公正性。《魏志·倭人传》的记录还意味着,一旦行政行为发生了重大失误,行政权力者的罪过要远远大于祭祀权威者的责任--它使掌祭者最终变成了一个极少责任的存在。“事鬼道,能惑众”的卑弥呼之所以能做到不理俗务、深居简出,她死后继位男王之所以反而引发内部杀戮,某种意义上已诠释了所谓“二重权力结构”的真实逻辑。然而,当我们追踪上述政治理念的更早渊源时,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提示大家,巫祝能“通鬼神之道”的说法,最早当来自于上古中国的“汉意”。(6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