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王汎森:《歷史研究的新視野:重讀〈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165頁。 (78)恩格斯:《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579頁。 (79)傅斯年:《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4月17-23日,均4版。 (80)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三聯書店,1998年,168-169頁。 (81)傅斯年:《北京大學中國通史綱要》,傅檔。 (82)陳寅恪:《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1931年),《金明館叢稿二編》,361頁。 (83)傅斯年:《中國民族革命史》,傅檔。 (84)參見傅斯年《中國民族革命史》,傅檔。 (85)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叙語》,《傅斯年全集》,第1册,14-15頁。 (86)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頁。 (87)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1936年),《傅斯年全集》,第2册,169-170頁。按從傅斯年對朱子的表彰及其對乾嘉大儒的貶斥,可知他在治史取向方面,明顯傾向於民初所謂“新宋學”一派。 (88)傅斯年致胡適,1926年8月18日,《胡適遗稿及秘藏書信》,第37册,358頁。 (89)傅斯年:《評〈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象〉》(1926年),《傅斯年全集》,第4册,434頁。 (90)布克哈特:《歷史講稿》,劉北成、劉研譯,三聯書店,2009年,3頁。 (91)徐炳昶也有類似的思考,參見徐炳昶:《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中國文化服務社,1946年,4-12頁。 (92)傅斯年:《戰國子家叙論》(1928年),《傅斯年全集》,第2册,435頁。 (93)本段與下段,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傅斯年全集》,第2册,300-301頁。 (94)傅斯年:《中國古代幣法的來源》(殘稿),傅檔。 (95)傅斯年:《評丁文江〈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1集10期,223-224頁。 (96)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册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279頁;卞僧慧:《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363頁。 (97)俞平伯:《〈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2卷,279頁。 (98)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史料論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91頁。 (99)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史料論略》,《傅斯年全集》,第1册,68頁。 (100)顧頡剛:《科學思維與宗教神話之聯系;向新的知識領域探索之不易》,顧頡剛:《顧炎武論通經之路不當狹》,《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第8卷,6018頁。 (101)傅斯年:《評〈秦漢統一的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的想象〉》,《傅斯年全集》,437頁。 (102)傅斯年:《臺大〈社會科學論叢〉發刊詞》,《傅斯年全集》,第4册,364-365頁。 (103)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史料論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38頁。 (104)傅斯年:《評丁文江〈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係〉》,《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1集10期,223頁。 (105)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叙語》,《傅斯年全集》,第1册,12頁。 (106)蒙文通:《治學雜語》,收入蒙默編:《蒙文通學記(增補本)》,三聯書店,2006年,45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