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唐德刚:《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史学与红学》,第5-6页。 (20)唐德刚:《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史学与红学》,第2-3页。唐德刚在《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史学的代表是“从往古的左丘明、司马迁到今日在台湾的钱穆教授”(见《史学与红学》,第59页)。 (21)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佛雏编:《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74页。 (2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5页。 (23)笔者认为,王国维被誉为“新史学的开山”主要源自郭沫若的论述,其一为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指出王国维的学术“虽然穿的是一件旧式的花衣补褂,然而所包含的却多是近代的科学内容”,并认为“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粲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第3-4页);其二为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殷周金文的研究,汉晋竹简和封泥等的研究,是划时代的工作。西北地理和蒙古史料的研究也有些惊人的成绩”,并说“就和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一样,鲁迅是新文艺的开山”(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1946年)。且不说郭氏此种论断的主观与随意,即是郭氏自己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也明确指出了“大抵两位在整理国故上,除运用科学方法之外,都同样继承了乾嘉学派的遗烈”。 (24)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第129页。 (2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7页。 (26)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第4期,1941年。 (27)王学典:《新史学与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第6期。 (28)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29)唐德刚:《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史学与红学》,第59-62页。 (30)唐德刚:《胡适杂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3页。 (31)余英时:《〈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0页。 (32)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第161页。 (33)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第4期,1941年。 (34)余英时《〈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第230-232页。 (35)唐德刚:《胡适杂忆》,第44页。 (36)唐德刚:《胡适杂忆》,第45页。 (37)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第207页。 (38)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学林》第4期,1941年。 (39)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5卷,第508页。 (40)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第169页。 (41)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第179-191页。 (42)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对胡适“方法自觉”影响的相关论述。 (43)彭明辉:《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44)彭明辉:《五四史学的方法与方法论意识》,康乐、彭明辉编:《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第23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