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地缘政治、民族主义与利比亚国家构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韩志斌 参加讨论

二、多文明竞逐的地缘政治:利比亚国家构建初起
    利比亚地处阿拉伯半岛、非洲与地中海的边缘区域。东部为昔兰尼加,西部是的黎波里塔尼亚,西南部是费赞。但三者之间有沙漠阻隔、交往不便,而且各自分立,历史上从未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三个地区的交往对象也不一样:昔兰尼加同马什里克国家(Mashriq, 包括埃及与中东其他国家)交往甚密,而的黎波里塔尼亚则认同马格里布国家(包括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⑦由于利比亚南部延伸到撒哈拉沙漠深处,费赞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频繁接触。可以说,利比亚一直处于被马格里布国家和马什里克国家利益伸张的离心结构中。⑧正因如此,阿里森·帕格特指出,利比亚成为一个国家纯属偶然,利比亚的历史就是各地区历史的简单相加。⑨独立前的“利比亚”仅是地理学上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利比亚人更喜欢被称为的黎波里塔尼亚人、昔兰尼加人和费赞人。⑩作为行政、经济与政治浑然一体的、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利比亚,从1951年大国博弈下联合国大会推动建国算起,其历史仅有60多年。(11)
    地处欧亚非三洲边陲地区以及分裂的地缘结构,使利比亚国家构建极易遭受外来文明的干涉。在外来文明角逐的历史进程中,利比亚形成了复合型的政治文化。利比亚的统一,不仅面临整合分立的地缘政治,而且还需整合这些复合文明因素,即非洲地缘特征、阿拉伯民族特性以及伊斯兰宗教特质。
    利比亚的原住民柏柏尔人没有自己的书写语言。至于柏柏尔人什么时候来到了利比亚,至今仍是历史之谜。腓尼基人(Phoenician),或者叫布匿人(Punics)是北非地区最早的外来居民。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占领的黎波里塔尼亚,成为迦太基的一部分。布匿文明对本土柏柏尔人的影响较大,后者将布匿崇拜仪式融入了他们的民间宗教。公元前218—前202年,迦太基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被击败,的黎波里塔尼亚被罗马帝国征服。公元1世纪,罗马人击败托勒密王朝,占领昔兰尼加,这里的居民说希腊语。而的黎波里塔尼亚属于布匿人统治区,说拉丁语。(12)从地理特征来说,昔兰尼加更具欧洲风格,而的黎波里塔尼亚具有非洲风情。(13)因此,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截然不同。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利比亚的东西部又分别纳入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领土范围。而费赞地区除与利比亚西部存在一定的贸易联系之外,保持着独立状态。632年,阿拉伯军队进入北非地区。644年,阿拉伯人占领昔兰尼加。646年,阿拉伯人进入的黎波里塔尼亚。663年,阿拉伯人进入费赞。阿拉伯人的到来给利比亚地区带来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它对现代利比亚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地区迅速完成了“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柏柏尔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内陆地区对阿拉伯人进行了顽强抵抗。摩洛哥历史学家阿卜杜拉·拉洛伊指出:“阿拉伯化经历了多个世纪,伊斯兰化是柏柏尔人自己完成的。他们模棱两可地承认了阿拉伯人的统治,民众更认同地方首领的权威。”(14)甚至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利比亚的阿拉伯化仍在进行,但伊斯兰化则早已完成。阿拉伯语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语言。不过,的黎波里塔尼亚和费赞的阿拉伯人的语言带有马格里布方言,而昔兰尼加的阿拉伯人方言与阿拉伯半岛地区相似。许多柏柏尔人将阿拉伯语作为第二语言。(15)
    11世纪,处于法蒂玛哈里发统治下的利比亚受到来自阿拉伯半岛内志的希拉尔和萨利姆部族的入侵,这是阿拉伯人的第二波入侵,它对利比亚部族社会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历史和分布地区来看,利比亚的诸多部族与希拉利亚人的希拉尔部族和萨利姆部族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利比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部族国家。(16)部族既是利比亚强大的社会组织,也是模糊的政治单元以及政治合法性的来源。(17)部族国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是以种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在共同的族群或族裔祖先神话与历史记忆的基础之上,政治权利甚至特权只授予那些领主部族成员,即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和与此相联系的统治阶级。(18)利比亚的国家权力往往由一个领主部族掌握,其他部族则处于附庸地位。利比亚部族形态的本质更多地体现为社会学而非意识形态上的联系与结合,部族的凝聚力和相互救济依关系亲疏而定。部族成员往往将政治认同与种族起源、身份联系起来,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所以有学者将利比亚的这种文化单元称为部族民族(tribe-nation)。(19)部族民族和部族国家在一致的情况下,就是民族国家,但二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血缘、传统和部族纽带是排他性的,部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经常背道而驰,其结果就是部族社会与国家的频繁冲突。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征服利比亚,并未对其实现直接统治,地方和部族势力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16世纪中期至1911年奥斯曼帝国在当地统治的垮台,利比亚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面临欧洲新兴列强对亚非拉殖民的威胁。在英、法、意等国的侵略面前,奥斯曼帝国自身难保。被奥斯曼帝国“虚领”的利比亚更是首当其冲。随着欧洲国家同非洲地区多层次交往欲念的日益强烈,利比亚的地缘战略魅力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这里一方面是贯通地中海与南部非洲的交通要冲,的黎波里地区是通向中南非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欧洲同非洲经济交往的贸易中心和中转站,贸易范围包括羽毛、象牙、黄金和奴隶。到19世纪中期,非洲奴隶贸易的1/2都经由利比亚三个地区过境。(20)
    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且缓解帝国本土的压力,奥斯曼帝国支持当时兴起的宗教民族主义力量抵抗欧洲国家的入侵。(21)赛努西教团得以崛起。该教团活动是以复兴伊斯兰教为目标的泛伊斯兰主义政治运动,保留了传统苏菲派的神秘教义和礼仪,严厉谴责带有泛神论倾向的观点,其教义与瓦哈比派一脉相承。(22)赛努西教团始建于1837年,活动场所被称为扎维亚。1843年后,扎维亚遍布昔兰尼加、费赞及其周围地区。(23)赛努西教团和奥斯曼帝国苏丹都支持泛伊斯兰主义。1886年,苏丹哈米德二世成为赛努西教团正式成员,不久被拥戴为哈里发,并在伊斯坦布尔设立赛努西教团的常驻机构。赛努西宗教民族主义的斗争目标直指法国等殖民者,在某种程度上与奥斯曼帝国利益有契合之处。该教团不拒绝世俗政治,与奥斯曼帝国的世俗主义并不矛盾,因而得到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成为一支积极的政治力量。帝国苏丹对赛努西运动的支持态度培养了一股宗教民族主义力量,并在意大利入侵利比亚后发展起来。昔兰尼加赛努西教团以“圣战”名义发起了规模较大的抵抗运动。(24)
    早在19世纪70年代,意大利就为入侵利比亚而积极准备。1896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失败后,决心将利比亚打造成为地中海的“第四海岸”。意大利作为欧洲国家的后起之秀,尽管刚刚实现统一,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一直有谋求大国地位的雄心。而占领北非则是其谋求大国地位的第一步。许多意大利人相信,将意大利主权行使到曾经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区域是历史赋予的权力与义务。(25)此外,人口稀疏的利比亚紧靠意大利,意大利的统治者希望本国农民通过到“第四海岸”的利比亚殖民定居,减缓本国的人口压力。1911年9月29日,意大利在向奥斯曼帝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的三天之后,便公开宣战。1911年10月5日,意大利舰队占领利比亚。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的“三日战争”最终以后者的失败而告终。11月5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