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个世纪的大西洋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主义者残酷掠夺、奴役和统治非洲的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从此,非洲以损失成千万以至上亿人口的代价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了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财富的后方基地。非洲固有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而逐步发展起对外依赖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奴隶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生产力,是造成非洲落后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它客观上也引起沿海和近海地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在沿海和近海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具体表现在,沿海兴起了新的城镇和经济中心,西非的经济重心及政治权力中心由内地转移到沿海;货币被广泛应用,各地形成了以玛瑙贝或铜棒、铁条等为主的货币体系,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各通商口岸出现了经纪人阶层,而且陆续出现一批受欧洲经济,文化影响的上层分子,其中包括去欧洲留过学的或由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当地官员、各种商人、教师、技术人员等;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外,沿海城镇中也出现了以雇佣劳动(即工资关系)为基础的劳资关系;沿海某些地区,原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社及家族结构开始松动,出现了以财产或权力为基础的新的继承方式,等等。总而言之,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入侵给非洲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变化,是以往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比拟的。这方面的影响到后来“合法贸易”时期和殖民统治时期表现得愈来愈明显。奴隶贸易只是首开其端。 由于奴隶贸易在非洲各地经历的时间、破坏的程度、影响的大小各异,因此很难作一个普遍适用于全非情况的结论。本文试图以西非作为实例,考察奴隶贸易引起西非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沿海城镇兴起,西非的经济和政治重心从内地转向沿海 以奴隶贸易为主的大西洋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西非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西非对外联系的渠道由撒哈拉商道转向海上。西非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也相应地由内地转移到沿海。这就开始逐渐形成对外依赖的经济布局。 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是西非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由于交通运输的艰难,西非跟外界的贸易和交往是极为有限的。内地是西非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早已有了地区之间的商业交往,发展起了内地商业网。西非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帝国如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等都是在内地发展起来的。沙漠城镇廷巴克图曾经是中世纪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大西洋沿岸是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尼日尔河三角洲为例,沿海大多是渔村。在沿海与内地规模有限的贸易中,沿海只能向内地提供盐、鱼干及其他海产,而粮食、衣著、陶制器皿等生活必需品及生产工具则仰赖内地。R·奥利弗在《剑桥非洲史》第三卷序言中指出:“直到萄葡牙人开辟远洋贸易之前,对于西非人来说,大西洋意味着世界的终点。海洋是鱼和盐的来源,……从森林地带的北缘起,稠密的居民点才逐渐增多。正如塞缪尔·约翰逊提到约鲁巴时所说的:‘那时沿海部落在人口和才智方面重要性都远不如现在……,生活和活动的中心,大居民点和工业的中心……都在内地……,光明和文化都来自北方。’①……正是海上贸易的开辟才开始把变革的势头从森林地带的北缘转向森林地带的南缘。”大西洋奴隶贸易发展起来以后,西非跟外界联系的主要渠道由穿越撒哈拉的商路转移到了大西洋海上。 沿海城镇发展起来了。欧洲人在黄金海岸一带设立了几十个堡垒、商站,特许公司设有大本营、代理行,等等。沿海及近海地区的居民为贸易利润所吸引,纷纷离开其原来的部落而定居到这些堡垒附近。一些内地的非洲人为了逃避政治动乱、军事纷争的局面也移居到这里。于是,城镇在这些欧洲人堡垒附近发展起来。在欧洲人没有设立永久据点的地区,如尼日尔河三角洲,跟欧洲特许公司和私商的贸易也使沿海一些渔村发展成为商业中心。16世纪起,尼日尔河三角洲内地的部落如伊博族、伊卓族、伊比比奥族、埃菲克族、埃科伊族等不断发生短距离的向沿海移民的运动,其中一些是内地战争的难民。这种不断的移民浪潮使沿海地区人口不断增长。沿海一些村落不断吸收内地移民并逐步建立起对邻近地区的统治而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城邦,成为人口、贸易、财富和权力的中心。17世纪以后,西非经济就是围绕着一系列海港组织起来的。那些位于河流出口的港口逐步繁荣起来,发展成为经济中心。这些城镇实际上成为欧洲列强在非洲的“飞地”。后来,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列强在非洲的第一批殖民地。A·G·霍普金斯认为,在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一些贸易中心,如维达、巴达格里、拉各斯、博尼和旧卡拉巴尔等,就其作用和组织程度来说,不仅可以跟从前的沙漠城镇廷巴克图嫓美,而且比起当时西欧的贸易中心利物浦、南特等也毫不逊色。②现代西非一些国家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如阿克拉、波多诺伏、科托努、拉各斯、弗里敦、达喀尔等,大都是从奴隶贸易时代起就作为贸易据点而开始发展的。这些沿海城镇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吸吮非洲人民鲜血和财富的据点。商路象吸血管一样,从这些沿海港口伸向遥远的内地,把萨赫勒地区、萨瓦那草原、森林地带跟沿海连结起来,从而大大扩大了非洲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但是,这种经济关系已不是昔日纯粹的非洲内部交易了,而是服务于、或者说从属于对欧美列强的贸易。 由大西洋奴隶贸易而大大发展起来的西非对外经济联系,使得早先穿越撒哈拉商路的贸易黯然失色。到19世纪,沿海贸易额的一个零头就超过16世纪撒哈拉商路贸易鼎盛时期的贸易总额。博厄亨教授认为,西苏丹经过撒哈拉商路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大约不超过12.5万英镑。③而西非经由大西洋海上的贸易总额由18世纪初的每年120万英镑(600万美元)上升到18世纪末奴隶贸易顶峰时期的每年340万英镑(合1,700万美元)。④西非的商业活动愈来愈集中到沿海,加速了穿越撒哈拉商路的衰落。到18世纪末,穿越撒哈拉商路的贸易已奄奄一息了。据法国旅行家报道,当时只保留着一个商队,沿着西撒哈拉的路线在活动,每隔两三年往返一次。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