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问题,蒂奇尔曼对采用生产资料所有权作为确定阶级和形态的决定性依据表示异议。他认为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形态中,形式上的所有权并不对生产资料的有效控制起决定作用。马克思当初在定义所有权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必须把所有权定义为工作和生产主体与其生产或再生产条件的关系。他说,“我们必须强调实际的权力关系而不是所有权”,“我们最好把精力集中于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剖析决定权力关系的特定要素或因素,找出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源,搞清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过渡的问题”;(78)“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形态的分析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对国家的作用估计不足”。美国的威特福格尔在论述亚细亚专制时特别强调组织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曾提到,在东方的专制制度中,没有大所有者阶级,那些控制政权的人就是统治阶级”;“正象马克思看到的那样,在亚细亚社会内,除了政权和劳动群众以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任何私有者与国家政权及其代表相比,都微不足道”,“所以……构成统治阶级的不是私有者,而是控制政权和经济的官僚”。“在这种国家形式中……所有制关系在统治阶级对国家实行的权力垄断面前,无多大意义”。他还认为,来源于其他社会的组织形式、政府形式能被很稳定的社会所接受,俄国的专制主义便是蒙古征服的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俄国是半亚细亚社会,鞑靼化是俄国的主要问题。(80) 以上列举的简单情况表明,第二次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推动了以后的一般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可以预见,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必将深入下去。 注释: ①⑦(24)(30)(50)Н。Б。捷尔-阿科皮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农业公社观点的发展,”载《亚非民族》1965年第3期。 ②M·索韦尔:“马克思主义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史前史”,入《马克思主义与亚细亚生产方式》,荷兰1977年,第4页。 ③(23)E.C.瓦尔加:“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概论》“莫斯科1964年。 ④(48)(54)(55)(56)《前资本主义社会史问题》,莫斯科1968年第545页,第1卷,第50、51-52页。 ⑤盗泽君夫:“日本史和亚细亚生产方式”,载法国《思想》杂志1965年第122期。 ⑥(22)(27)(40)(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8卷,第218页;第25卷,第890-891页,第19卷,第445页;第4卷,第466页;第13卷,第22页注。 ⑧(46)(52)(58)(59)J.谢诺:“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前景”,载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第114期。 ⑨(49)J.休列-卡纳尔:“热带非洲的传统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载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第117期。 ⑩(64)(32)M.戈德利埃:《‘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模式》,巴黎1964年,第25页。 (11)《东方诸国历史发展中的共同点和特点,有关东方社会结构讨论资料(亚细亚生产方式)》莫斯科1964年,第194页。 (12)M.戈德利埃:“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体系”,载苏联《亚非民族》1965年第1期。 (13)(70)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页。 (14)(15)Л。С。瓦西里耶夫、И。А。斯图切夫斯基:“资本主义前各社会发生和进化的三种模式”,载苏联《历史问题》1966年第5期。 (16)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41、253-259、276页。 (17)(18)(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558页;第636页;第284页。 (19)(34)(35)(38)B.H.尼基福罗夫:“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历史”,入《东方和世界史》,莫斯科1977年。 (20)(21)B.H.尼基福罗夫“现代争论的逻辑”,入《东方和世界史》莫斯科1977年。 (26)劳·克拉德:《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阿森1972年,第25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