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世界的划分问题新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周慧超 参加讨论

(二)人类模拟、设计和复制出来的物品。这类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比比皆是,在天然世界中一般能找到这类物品的原型,成型的东西则是人们运用其睿智模拟、设计出来的。虽然二者在外形特征上有相似之处,但这类物品是典型的主客观统一物。虽然它们也遵循一般的物质运物规律,但其自身的系统运动规律并非是天然具有的。人类根据天然世界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和有利的因素,模拟和复制出适应自己需要的人工物体。这些东西的出现,都不是天然的,离开人的作用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人类掌握了自然规律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东西。例如钟表、电话、电报、电视以及火箭、原子弹等。这类东西是人类智力的外化或物化,天然世界中很难找到它们的原形。人类在制作和创造这些东西的时候,虽然也必须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但其运动特性和规律与天然世界的自然物质不可同日而语。苏联科学家特罗申曾指出:人造自然的过程与结构、性质与机能、特征与规律同天然自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区别”。③无庸置疑,各种复杂的机械电子装置,无不是人类智力和体力对象化的物质过程,它们已经成为高级形态上的人化物体。
    我们之所以将人化世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提出来,乃是因为人化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具有不同于天然世界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天然世界不因为人而产生并且不依赖于人而存在,而人化世界的形成、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第二,依照人类的需要,人化世界改变着天然世界的天然联系,有可能使得原来需要千万个中间环节才能联结起来的天然事物直接统一起来,取得一种天然状态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人为的有机联系。第三,人化世界可以集中起天然世界中无数个体的运动,或将天然世界中复杂的交错运动分解为单一的形态;人化世界还能使天然状态中表现为漫长过程的物质运动缩短在瞬间完成,也可以将一个极短的过程推延为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④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能够创造客观规律,而是强调人类能够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变形”。
    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参与到自然的发展中去,就必然要在一切所及的对象中贯注自己的本质,打下自己的烙印,建立自己的天地,这就是人化世界。在获得每一种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之后,实践都把人的劳动创造有目的地对象化在自然物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就留下了一个新的人化环境。实践是人类本身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是人的智力、体力和协作力同自然的一种交往和融合。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动性以物质的能动活动实现出来。一部分天然自然经过实践成为人化自然,从而就内在地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存,成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有机环节。天然世界在人之外客观地存在着,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而不断向感性世界亦即人化世界转化和演变。任何自然物倘若脱离了人类的实践过程,或从未得到人类劳动的改造时,就不成其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环节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外在物种的尺度和人自己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其活动结果必然是不断再生产出入自身和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不断重构人与自然的统一;与此同时,人也就以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重构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与社会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⑤社会是人化世界的轴心,在人化世界中,社会、人、自然是浑然一体,不再相离异的。旧哲学的历史观最根本的缺隐在于忽视了物质实践活动这个历史现实的基础。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来了,因而造成了自然和历史之间的对立。”⑥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生成的过程”。所以,自然和历史也是深为一体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已成为“人类学的自然界”,历史已成为“现实自然的世界”。⑦
    三、思维与精神世界
    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系列的概念来使用,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外在的能动反映。
    人的意识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之分。二者都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们既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没有客观来源的,而是大脑这一特殊复杂物质的机能,是以一定的客体为对象的。人的精神活动绝非是单一的孤立的反映活动,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性反映过程。换言之,它除了具有显现的、自觉的、逻辑的和可控制的显意识的反映形式外,还有一种潜在的、非自觉的、非逻辑的和前控制的潜意识的反映形式,如梦幻、呓语以及无意感知、无意注意、无意防犯和无意体验等。我们至今所认识的只是脑功能的一部分。我们的哲学研究,给显意识以突出的地位,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潜意识功能。这样,就割裂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
    当代脑科学和思维科学对于脑的结构和思维规律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精神活动对脑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目前,尽管人们对脑的功能与内部结构的确切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揭示,但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具有高级组织形式的大脑是不容置疑的。精神活动也是哲学意义上的运动,但现在理论界对宇宙物质运动分类的传统观点,把精神运动排除在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外,这是很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