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世界的划分问题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周慧超 参加讨论

关于文化,界说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决不是指人的先天的、本能的方面,而是指人的后天的、非本能的、自觉自为的方面。
    神话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化形态。在神话中,人们确信世界和人生是有意义的,因而总是动用各种想象和虚构来编织人和宇宙的种种联系。宗教幻想的目的是试图将世界诠释为一种统一的神圣力量,使人们能以之来看待和理解自己、他人与世界的意义。艺术和科学具有自己的特征和规律,但如果从意义的视角来考察,就会发现二者同样都是在追求意义、创造意义。科学不是一堆感情材料的堆积,科学家不是事实的保管人,他们必须掌握支配事实的规律,必须把材料统一到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中去。这个意义系统依赖于科学家的有意识的抽象、概括和创造。而作为艺术家的个体不仅要感受事物的意义,更重要的则在于把自己的感受以意义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别人能够理解的东西。
    由此看来,神语、宗教、科学、艺术等,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侧面,都是人类追求、拓展、创造意义世界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意义是一切文化现象的轴心,正是这个轴心,使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我们想探寻文化的基本规律,就不能不把贯穿于人类文化统一体中的意义问题提升和抽绎出来,作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根据。
    以上我们从天然世界、人化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四个方面对世界进行了划分,我们反对不分畛域地将它们混同起来。当然,我们也反对将它们完全对峙起来,事实上这四大领域又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对世界作出上述必要的划分,笔者认为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本质上讲,哲学是以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及其存在形态、演化规律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但是,我们的传统哲学则对人与世界的多向度、多特性关系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只偏重于自然和认知方面,而忽略了对人化世界的应有探讨。对此,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早有批评:“民政社会的世界确定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原则必然要从我们自己的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就可找到。任何人只要就这一点进行思索,就不能不感到惊讶,过去哲学家们竟全力去研究自然世界,……竟忽视对各民族世界或民政世界的研究,而这个民政世界既然是由人创造的,人类就应该希望能认识它”。(12)维柯的“民族世界”、“民政世界”概念,笔者认为即“人造世界”、“人化世界”。我们的传统哲学的基本思路和研究重心主要在于把意义世界等同于精神世界,把精神世界归结为物质世界;把人类和人类社会还原为自然,把人化世界还原为天然世界,而在讲外部世界时,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等同于自然界。这样,哲学的视野往往忽视了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创造性,忽视了人周围的现实存在的人化世界及其与人的多向度关系,也往往忽视了人应对自己的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因而未能发挥哲学的理性批判精神。然而,一旦我们把世界作出如上的区分,并深入其中作出理性的审视,那么,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关注的重心就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哲学不但需要把人置身于大自然,而且更需要使大自然走向人;哲学不但需要看到人周围的客观世界处处在规定和制约着人,而且更需要看到人的创造、人的力量、人的责任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哲学不但要看到精神世界的作用,还应当看到意义世界对精神及其物质的作用。具有这种新视野的哲学,其基本思路和关注的重心将从天然世界走向人化世界,从精神世界走向意义世界;将更加关注人的现实境遇和使命,更加关注人与周围世界的多重性关系,促进人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统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使命以及它不同于旧哲学的关键,在本质上都与马克思本人对周围人化世界、感性世界的基本看法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对人类周围的现实世界,马克思曾使用过许多概念和范畴,诸如“感性世界”、“属人世界”、“实践的世界”、“创造的世界”、“现实自然”、“人化自然”、“人类学的自然”等等,这些概念的内涵,大体上都与我们讲的“人化世界”的意义相近。当然,马克思并不是否定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否定天然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优先地位。但是,这种尚未与人发生实践改造关系和价值关系效应的天然世界,却不具有属人的特质和意义,还不是主体的现实客体和对象性存在物。从现实的属人的形态上讲,天然世界与主体人只有抽象的、外在的关系。只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而成为属人的、对象性的东西的,它们才称得上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对马克思说来,哲学的根本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他更关注、更关心的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人化的感性世界。他曾尖锐地指出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哲学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3)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批评仅仅把人周围的感性世界看作是主体人的产物和观念外化的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正是从“感性世界”出发,才达到了主客体相统一的理论高度,又进而独树一帜地高扬了实践创造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如果我们把人化世界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来对待,并揭示其产生的契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重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