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的国际化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杨薇 参加讨论

此外,日本社会的封闭性也和日本民族的单一性不无关联。从日本人的起源来看,在距今一万年前后,自北海道到冲绳各地的绳文时代的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日本人的祖形,这些原始日本人后与弥生时代、古坟时代渡来的中国、朝鲜等大陆来的人混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今天的日本人。由此可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日本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没有受到过外来民族的入侵,(17)大和民族在列岛上生生不息,一代代地繁衍下来。因此,多数的学者都认为日本民族为单一民族。(18)日本民族的单一性,是指日本人“集合的同一性”,它意味着民族、语言、文化三位一体,日本文明特点即是同一人种所具有的同一道德观、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同质性,社会关系的平等性与协调性。由于历史上缺乏与异民族相处的经验,亦使得日本人在文化心理上难以接受“异己”的“外来人”,因此对于日本人来说,外国人永远是外国人,永远不被日本社会所接受。(19)日本社会的封闭性与日本单一民族的社会组合不无关系。
    大和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37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岛屿上,一方面,养育了日本人温馨、恬淡的性格,赋予了日本人细腻、缠绵的情感,另一方面,狭长举目可见的岛国环境,也使得日本人相应地具有了“岛国人的气质特征”,带上了岛国人特有的“岛国根性”。关于“岛国根性”一词,《岩波国语辞典》有这样的解释,岛国人由于与外界交往少,所以视野狭小,对他人缺乏容忍力、心胸狭窄,只对同住的岛国居民认可。在国际上,有着不协调的偏狭的民族性格,对待“外国人”不能公正地作出评价,既有优越感,又有劣等感,性格内向、不直率、消极,有着强烈的排他主义。我通过与日本人接触的实感,认为日本人的岛国心理集中表现为心胸狭隘。日本朋友也对我说:“我们的心很小,对任何事斤斤计较,缺乏中国人那样宽容大度的心胸”。优美的自然环境一方面赋予了日本人尚美、求美的高雅情调,另一方面狭小的国土也限制了日本人的眼界。这种缺乏长远眼光和全球意识的岛国心态严重影响了日本参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的深度与广度,阻碍着日本国际化的步伐。
    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巨大成功,盛赞日本文化之声愈来愈高,美国著名学者埃兹拉·沃格尔《日本名列第一》一书的出版,更将礼赞日本文化的思潮推向最高峰。由于日本人自我确认度的提高,国内出现了向世界弘扬日本文化之声。日本学者提出了各种“日本文明模式”理论,或认为日本文明是一种“周边文明”,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或认为是一种“凹型文化”,熔铸了人类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或认为是一种“收报机型文明”,接受性能极高;或认为是一种“新型的”“流动文明”,等等。(20)京都大学教授矢野畅则提出,日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文明,即“没有贵族的社会平等”,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则从意识形态上强调日本文化对于世界的意义,认为日本文化具有“共容性”、“宽容性”、“和平共存性”,对于克服“现代西方文明病”有着积极的意义,21世纪的文明、文化将由日本来领导。(21)日本国内盛赞日本文化之声逐步升级,日本人的“自我感”愈来愈良好起来,似乎觉得西洋文化不那么重要了,已到了该告别“和魂洋才”时代,而进入“和魂和才”时代了。日本人的这种膨胀意识,再加上日本与西方经贸的摩擦,导致了8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敲打日本”风潮的兴起。有的学者认为,进入90年代的今天,日本人的这种“自我优越感”愈来愈浓,过去促成日本对外进取开放的重要因素与心理基础正在减弱或消失,而促成日本社会保守、封闭的几个重要因素和心理基础正在加强,优越心理、中流意识日益增长。日本文化正在走向强调“自我”的时代,走向封闭“自我”的时代,并且生活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新一代,即所谓“新人类”的“自我良好感”则更是过之又过。所以,日本经济的成功,一方面使日本伟大起来,另一方面亦使得日本社会又重新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日本国民的这种优越感的情绪及日本社会保守倾向,令人感到日本国际化的前景庶几不甚乐观。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日本国内外的学者都有过不少研究。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大量丰富、扎实的资料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日本人的国民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日本文化乃“耻感文化”的论断。他指出,日本人崇尚精神,认为精神就是一切,也是永恒的。日本人总以为世界上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自己,因此他们必须充分显示出日本精神。日本人奉行不投降主义,在日本人看来,当俘虏是可耻的。日本人很容易不好意思,自尊心极强,对自尊极为敏感的人,则被称为有德之人。日本人将自己的“名誉”看得非常重,当蒙受一次名誉损伤后的最好行为,则是以报复来夺回自己的“名誉”。在日本为正自己的名誉而选择自杀则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一个人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家业,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生命的名誉而作出牺牲,也就越被视为有德之人。日本人永恒不变的目标即是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名誉”。(22)本尼迪克特的这一著名论断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日本人也认为该书是充分地揭示了日本人的国民性的有很高价值的著作。关于“耻感文化”这一理论,后来的日本学者在赞叹之余又纷纷写出专著,使“耻感文化”理论分析更加深化了。日本学者向坂宽在其《耻的构造》一书中,对耻的本质、日本人耻的特点及原因、长处与短处分别加以分析。他说,按照本尼迪克特对耻的定义,耻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对他人批评的反应,以他人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以外界的强制力来决定自己的善行。他认为本尼迪克特过分夸大了“公耻”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所谓“公耻”,是指将自己的劣等部分在别人面前暴露时的那种感受。他认为日本“耻文化”中还有“自耻”部分,所谓“自耻”是指人们的内心对真善美的寻求,即自我的道德性。向坂宽通过日本的“耻”与希腊的“耻”的比较,认为日本的“公耻”要高于希腊的“公耻”,“自耻”要低于希腊的“自耻”,但总起来看日本的“耻”无论在知力与强度上都高于希腊的“耻”。他说,日本人对世间评论反应强烈的原因来自于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主义文化,日本人对被集团抛弃有着极强的恐怖心理。因此日本人在对任何事物进行评判之前首先注视“世间的眼睛”“其所在集团的意见”,这一方面使得日本人有着强烈的集团一体感,另一方面则导致个人主体的丧失。(23)该理论是对日本文化特殊性的一种很好的阐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