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贤认为,古代中国自夏商周以来,虽已进入文明,但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国家不是城邦。如果象有的学者分析的那样--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奴隶制城邦时期,那么,它不仅违背了恩格斯提出、并且已为国内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的关于国家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普遍规律;同时,也不符合中国已有近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客观事实,其结果将使中国的文明史减少二千多年。(72) 左文华强调,中国是大陆国家,以畜牧业和农业为生,其大陆环境,使它不可能产生城邦,而是一开始就建立王国或帝国。那种主张中国也有城邦的观点,多半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推导出来的,这带有公式化和简单化的嫌疑。(73) 启良通过分析周王朝及其属下的封国的关系,得出结论:封国不是城邦、公卿执政不是贵族政治、民本不是民主。古代中国(周王朝)不存在城邦。(74) 注释: ①(23)(31)(62)(70)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10、16、22、21、10、5页和第一章。 ②(50)(73)左文华:《也评〈希腊城邦制度〉》,《思想战线》1985年第6期。 ③(20)(51)王阁森:《城邦问题刍论》,《历史教学问题》1983年第6期。 ④⑥⑨(12)(15)(27)(34)(44)(56)(68)(71)参见远方:《关于世界古代城邦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 ⑤⑩(33)(52)何芳川:《古代东非沿海的城邦》,《世界历史》1983年第5期。 ⑦《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⑧廖学盛:《希波战争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世界古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希腊城邦制度〉读后》,《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试论城邦的历史地位和结构》,《世界历史》1986年第6期。 (11)(21)(54)(74)启良:《希腊城邦与周天下--与日知先生商榷》,《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13)(17)(29)(39)(59)(55)陈隆波:《城市、城邦和古代西亚、北非的早期国家》,《世界历史》1984年第4期。 (14)陈隆波、罗静兰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6)(24)(45)《世界上古史纲》上册,第25、26、25-28、18-22页。 (18)(42)(46)王敦书、于可:《关于城邦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评〈世界上古史纲〉关于城邦和帝国的观点》,《世界历史》1982年第5期。 (19)左文华:《论古代城邦产生与存在的条件》,《思想战线》1982年第1期。 (22)(30)(63)(72)陈德贤:《浅谈城邦问题》,《宁夏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25)王阁森:《城邦问题刍论》、《我国史学界对世界古代史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 (26)(36)(48)(53)廖学盛:《试论城邦的历史地位和结构》。 (28)左文华:《关于奴隶社会史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论古代城邦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也评〈希腊城邦制度〉》。 (32)顾准:《基督教、希腊思想和史官文化》,《晋阳学刊》198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