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化各国的宗教,开始以混合主义的形态出现,即出现了东、西方各民族信仰里诸神混同的现象。波斯、中亚的阿那希塔与希腊的阿芙罗黛蒂神时常融为一体。以往人们对多神的供奉,也往往让位于对一神或个别几个固定的神的膜拜,在不同背景的旧神趋同、合一的基础上,产生出更具普遍意义的新神。托勒密一世时期兴于埃及的塞拉皮斯国家崇拜,即体现了这种诸神混合(埃及神与希腊神混合)的结果。其意图自在沟通埃、希民族之间关系,营造一种精神认同的氛围。新神由塞拉皮斯(圣父,埃及奥西里斯神和圣牛阿皮斯的迭合)、埃及女神伊西斯(圣母)和童神荷鲁斯(圣子)组成,三位一体。塞拉皮斯(Serapis)一名,据说可能是由奥西里斯和阿皮斯的希腊语合称(Osiris-Apis)派生出来的。(37)塞拉皮斯的外形为一须发浓密的老人,俨然希腊主神宙斯,另外希腊宗教中的冥王哈得斯、医神阿斯克勒皮俄斯和别的神祗,也都给塑造塞拉皮斯的特性提供了素材。希腊人和埃及人都以其各自的方式崇奉塞拉皮斯。最早的塞拉皮斯祭拜场所出现在埃及孟菲斯,后在亚历山大城正式建起宏大壮丽的塞拉佩昂神庙。全埃及供奉此神的庙宇,已知的有四十二处。(38)公元前3世纪以后,塞拉皮斯崇拜流行于地中海世界,传遍爱琴海诸岛,在利比亚甚至印度,都有其踪影。埃及女神伊西斯,本为奥西里斯神之妻。希腊化时代被塑造成一位身着希腊式长袍的女子形象,地中海世界奉之为“最高女神”。及至基督教兴起,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形象又转化成了圣母玛利亚和圣婴基督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可以说,在基督教这一世界性宗教兴起以前,对塞拉皮斯三位一体神的崇拜,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即成为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过渡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韦尔斯认定,在塞拉皮斯的崇拜里可以看到日后基督教时期“所惯用的仪式和词句的最显著的预奏。”基督教所使用的“礼袍、象征和信条,肯定是在丘必特-塞拉皮斯神庙和对他的崇拜中,以及在埃西斯崇拜中织成的。”(39)希腊化时代于是成为这种新宗教的酝酿或孕育时期。 形成基督教诸多思想原素之一的世界主义,其实便源出于该时代的斯多噶派哲学中。亚历山大东征极大地拓宽了希腊人的眼界,突破了以往把眼光局限在地中海周边地带的思维习惯,而向东延伸到伊朗高原。中亚和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帝国及后起的希腊化诸国,造成了某种政治一统的格局,使城邦主义瓦解,希腊人与众多东方民族被包容一体。希腊人不再只同本城邦成员相处,而且也开始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他们那种唯我独尊的观念受到动摇,而较为宽容的“人类一体”和世界主义的思想渐渐滋生流行。韦尔斯认为,与其把亚历山大的事业看作某种过程的最高成就或终点,不如看作是个起点,“它是人们对人类事务一致性的想象的最初启示。”(40)斯多噶派创始人芝诺说过,“整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应该生活在彼此分离的城邦中…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应该过一种共同生活”。在芝诺看来,所谓世界法律不外乎是神的意志,世界国家里应当有一个主宰神。基督教公元初年自犹太教而出,逐渐衍变为世界宗教,主张信徒无分阶级、种族,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显然“具有在上个世纪就已形成的世界主义倾向”,(41)与芝诺学说有着无可置疑的渊源关系。 希腊化时代展示的文化、科学、艺术成果极其繁富,卓有特色,许多是世界性的贡献。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无不都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积极交流的产物。没有开放环境,则断无文化进步。 注释: ①(12)(13)(25)(27)(30)(38)W.W.Tarn: Hellenistic Civilisation, London, 1930,参见P.1~2, P.140, P.178~179, P.80, 参见P.138~139, P.194~195, P,321 ②(11)(16)(23)W.G.Sinnigen. C. A. Robinson, Jr: Ancient History, NY., 1981. P.300, 参见P.279, P.303, P.304 ③⑥参见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17页,第154~155页 ④⑤⑦(17)(37)J.N.Swain: The Ancient World, Vol, Ⅱ, NY., 1950, P.45.同上页,同上页,参见P.47,同上页 ⑧爱·麦·伯恩斯,菲·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68页 ⑨А。И。久梅涅夫:《近东和古典社会》,《史学译丛》1958年第4期,第119页 ⑩A.Toynbee: The Greeks and Their Heritages, Oxiord Univ, Press, 1981, P.39. (14)(19)(21)(29)(31)(32)(33)(34)(35)阿巴·埃班:《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第72页,参见第75页,第74页,第75页,第74页,第76~77页,第73页,第83页 (15)J.A.Rogers: Sex and Race. NY. 1942~1944, Vol,Ⅰ。 P.57, 转引自威·爱·伯·杜波依斯:《非洲:非洲大陆及其居民的历史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50页 (18)(22)(24)G.莫赫塔尔主编:《非洲通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卷,第139页,参见第139~140页,第143页 (20)久梅涅夫认为,享有自治权的不包括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参见上引文,第120页) (26)参见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28)A.H.M.Jone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Oxford, 1986, Vol,Ⅱ。 P.994~995 (36)汤恩比:《历史研究》(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9页 (39)(40)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页,第402~403页 (41)约·阿·克雷雅列夫:《宗教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