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同化政策并不只是迫使华人政治认同于当地。而且还在于限制或禁止华人文化的发展。文化同化是同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人传统文化又是同化的焦点之一。其主要措施有二:(1)隔断华人与其文化源的联系,不再接纳来自中国的移民。(2)严禁中华文化的传播,包括华报、华校、华团的限制或禁止。这样,力图使华人逐渐将中华文化淡化,而接受当地文化,进而彻底当地化。如果这种文化同化政策成功,并且通过种族通婚等手段使华人的种族特性退化,其结果必然是华人社会的消亡。当然,从事实来看,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同化是多类型的。如泰国属于自然同化型,政府虽然限制华文、华校的发展,但对于华人能平等看待,给予公平参与的机会,并鼓励华人与原居民和睦交融。印度尼西亚属于强迫同化型,从60年代中期起陆续下令关闭华文学校、侨团、华文报刊,一切与中华文化有关的载体或传播方式都受到禁止。虽然后来有所谓特种民族学校,允许少数慈善、宗教和宗亲社团的存在,但中华文化随之迅速折损下去。新加坡属于多元文化型,政府允许并鼓励华人保留自己的文化。 凡此种种的文化同化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华文化的衰微。对于这种文化政策,人们评价不一。特别是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所论往往大相径庭。施坚雅在考察了泰国的华人社会之后认为,同化是解决华侨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也是华人的唯一出路。事实上,东南亚各国的同化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华人子女多接受当地教育;土生华人比例日渐增多;华人效忠当地政府;“落地生根”观念普遍化,等等。既然如此,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同化政策是否会继续执行下去呢?一般来说,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实质性的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恐惧(新加坡除外)。在他们看来,中华文化会加强华人与中国的感情,会使华人社会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也意味着要维持华人传统文化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华人自然同化的趋势也在某种程度助长了华人传统文化的衰落之势。所谓自然同化实际上就是民族融合的过程,即民族相互交往中的彼此吸收对方优良特性的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每一个理性的民族都是愿意这样做的。历史上形成的所谓“明乡”(越南),“土生华人”(印尼),“峇峇”(马来南亚),“华菲混血儿”(Mestizo,菲律宾)等莫不为民族融合的产物。在他们身上中华文化的因子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再华化”的过程,他们最终将为当地文化所包容与融化。即使是新加坡这样一个华人占76.9%(14)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危机四伏,很不景气。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华文教育的式微和年轻一代中华文化观念的淡薄。在新加坡,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母语(华语)为第二语言,这在客观上大大降低了华语的实用价值;同时,英校能供给较好的就业机会和高等教育升学机会,使得华校生源锐减,据统计1954是英校与华校学生人数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华校生年年减少。1968年,华校生只有英校生的一半,1974年仅13%的小一学童入华校。80年代初降至6%。(15)众所周知,语言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交往手段,而且还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学讲华语的人数锐减意味着华人越来越失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新加坡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总之6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华入传统文化的日趋衰落已成为一个铁的事实。这种衰落有政府政策、华人社会地位、华人价值取向的转变等主客观诸种原因。 华人传统文化是否会从此一蹶不振呢? 目前来看,似乎未必。我们看到,尽管华人传统文化有日趋衰微之势,但在华人同化或认同于当地的过程中,保持华人传统文化的动力并没有衰竭,华人有着多种多样保持其传统文化的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多元文化政策,政府对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多数华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得这里的传统文化保持行之较好。政府所倡导的国家核心价值文化实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包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节俭、刻苦耐劳、重视教育、社群的信任和相互扶持等优秀品质。为此,举国上下从80年代以来渐渐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根”运动。如:推广华语;举办华族文化节;制定儒家教育课程;多方位、多层面地研究华族文化,使之实现新形势下的转化;华人社团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协助保存适合现代新加坡的华族文化价值观和传统”(16)上来。新加坡宗乡联合总会成立的宗旨之一即是保持与发扬华人传统文化。在总会的领导下,各会馆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保持华族传统文化活动。可以这样认为,新加坡的华人文化将会有一个新的复兴。 在马来西亚,马来人优先的政策使华人文化受到了严重的限制。《1961年教育法》的颁布使华文学校受到了国民学校的限制。但是,华人为了维护华文教育的权利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从《董总三十年》和《教总三十年》所记载的“董总”与“教总”两大组织的历史来看,马来西亚华族将华文教育视为“整个华族文化兴衰的命脉”,(17)并力图使华族文化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意识较浓,且华人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33.1%,以及政府和原著民对华族的日益容纳,华人传统文化将保持和发展下去。 在印度尼西亚,近20余年来,虽然华人越来越当地化,但华人文化并没有销声匿迹。中华文化除了通过家庭代代的潜移默化外,宗教是中华文化得以承传的重要方式。在东南亚华人中,印尼华人可以说是信教最积极的族群。孔教在印尼近80年的发展史表明,它是华人信奉的重要宗教,据称,1987年该教拥有300万名教友,制度化的孔教向华人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信息。(18)还有不少华人为佛教徒。在宗教的圣光下寻觅着灵魂的慰籍和文化的温馨。 泰国是公认的华人同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高度“泰化”的华人也并没有全然褪去华人的文化秉性。华人多奉佛教,也有不少信“孔教”,华族在泰国是最大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仍在一定程度得以保持。 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人更加重视“根”的追寻与保持,不继掀起的“华文热”即是一例,这里的“根”不仅是血缘上的,而且还是文化上的。随着华文国际地位的提高,诸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政府显现着有条件地弛禁华文之势,有人甚至认为华文教育已“重现生机”。(19)不管怎样,这意味着用同化的方式使华人传统文化消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种文化的存在、发展或消亡是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 可见,华人文化之于华人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华人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华人群体的健康发展;而尊重、理解这种文化又是华人融入主体社会的重要动力。华人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对于主体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