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许多学者对战后华人的文化变迁与文化选择做过专门研究。如施坚雅:《海外华人文化的变化与持续:爪哇与泰国的比较》(G.William Skinner, Change and Persistence in Chinese Culture Overseas: A Comparison of Thailand and Java);王赓武和珍尼弗·库什曼编:《二战以来东南亚华人的认同变化》(Wang Gunwu and Jennifer Cushman edited, Chans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等等,即为其中上乘之作,有人用“十字街头”(Crossroad)来形容目前菲华社会的处境,见洪玉华编:《十字街头:菲华社会文集》,但迄今仍无专论华人文化的著作。 ②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见李亦园等编:《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第164页。 ③[泰]江白潮:《论泰国华侨社会非实际存在》,《东南亚》1990年第1期:《对泰国华侨华人现状的探讨》,《东南亚》1991年第2期,他认为泰国华人社会“在理论上是立不住足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④关于华人传统文化对华人社会的形成问题可参见拙作:《关于华人社会是否实际存在之我见》,《八桂侨史》1991年第2期。 ⑤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编:《融合:菲律宾华人》,第177页。 ⑥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编:《华文教育》,第1卷第2期。 ⑦李亦园:《一个移植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以及李,郭振羽主编:《海外华人社会研究丛书·总序》,五六十年代有关华侨问题的研究都是从文化移植这个角度出发的。如陈达的《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巴素的《东南亚之华人》(Victor Purcell,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施坚雅的《泰国华人社会:一个史的分析》、莫里斯·弗雷德曼的《中国东南地区的宗族组织》(Maurice Freedman,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以及他的论文集:《华人社会研究》(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⑧《从民族学研究世界最大的跨境民族-华人》,《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 ⑨如贾思·亚历山大:《看不见的中国:华侨与东南亚政治》(Garth Alexander, The Invisible China: the Oversens Chinese and the Politices of Southeast Asia),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73年版;弗茨杰拉德:《第三中国:东南亚华人社会》(C.P.FilzGerald, The Third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墨尔本1966年版。 ⑩如李·威廉:《东南亚华侨之未来》(Lea E·William, The Futur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ntheast Asia),纽约麦克格拉威尔公司1966年版,即已力图分析东南亚华人的多样性,并批评了那种把东南亚华人不加区别地作为一个整体的做法。 (11)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1991年8月召开的世界华商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2)游仲勋:《亚太时代华族的经济发展》(Yu Chung-hsu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Overseas Ethnic Chinese in the Age of Asia Pacific),见《日本国际大学亚洲发展研究所社会学报》,第3卷,1991年3月。 (13)梁英明:《从东盟看华人经济国问题》,北京大学亚非所编《亚非研究》第1辑。 (14)参见廖建裕:《中国与东盟:华人关系》(Leo Suryadinata,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 The Ethnic Chinese Connections),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15)刘惠霞:《华校与英校的教学:过去与未来》,《南洋商报》1981年9月16日。 (16)新加坡贸工部长兼第二国防部长李显龙语,见[新加坡]《联合早报》1989年8月24日。 (17)《董总三十年》(上),第18页。1977年董总主席林晃升《关于董事会的备忘录》中指出:“母语教育是基本的人权”;“是促进国家人民团结的要素”,此类呼声,不绝于耳。 (18)参阅廖建裕:《孔教在印尼》,《亚洲文化》第6期,1985年:及《印度尼西亚华人近况》,《亚洲文化》第8期,1986年。 (19)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重现生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0)[印尼]《希望之光报》社论,1984年2月28日。 (21)[马]《光华日报》,1982年5月15日。华族人士希望“国家文化将通过各族群文化自由及自发的涵化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国家文化将以国内各族文化为组成部分,各族文化是平等的”(见陈祖排编:《国家文化的理念》,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丛书(二),第7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