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吴文焕:《经济利益的日趋一致:从生产方式看战后菲律宾华人经济的变化》,见郭梁主编:《战后海外华人变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23)参阅王赓武:《东南亚与华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193-210页。不过,那种认为华人控制当地经济(如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国)的70%以上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同时,如前所述,即使是华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也是一件对所在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利的事情。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当地政府和原著民认识到这点,由于华人在经济上一定的优越地位而引发的种族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24)黄昆章:《战后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演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1期。美国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认为:“从事实上说,无论我们多么想摆脱原有的文化影响,离开我们的根,都是很难成功。”同时,“要求保留纯粹的中国文化是不实际的,应该只吸取中西文化的精华,从中再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文化来。”(余:《谁都无法摆脱原有文化的影响》,载《亚洲文化》第6期,1985年)。 (25)[新加坡]《联合早报》,1991年2月18日。 (26)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传统在工业东亚的五个地区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发挥了导引和调节的作用。儒家传统所体现的勤劳、沉毅、坚韧及勇猛精进的优点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杜维明:《儒家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上、中、下),香港《明报月刊》1986年1-3期。同类论述还可参见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年版)。 (27)近些年来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争论较多。海外的“新儒学”思潮更引人注目。林毓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三联1989年版)一书可资参考。 (28)杜维明著、高专城译:《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三联书店1989年,第28-29页。 (29)在新加坡之外,菲律宾华人提出了以作为第二语言的华校华语教学为“华语的教育革命”的大胆设想,参见[菲]《华文教育》第1卷第1-4期。这种华校华语教育体制一旦形成。将会导致当地华人社会文化观念的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